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⑵起源于多个中心,最早在黄河、长 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格局;
⑶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
阅读教材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随着时代变化有哪些改进?
二、农具的进步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我国古代农业经 济有哪些特点?如何 理解?
中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国
为辅的产业结构;
农
业
经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济
的
特
点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 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的进步 (从耒耜到曲辕犁)
生产技术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从千耦其耕到个体
农耕的耕作方式的 演变)
一、农业的起源
湖北随州神农祠
神农氏尝百草塑像
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自然力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 勇气和智慧
探究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
的兴修情况,想一想水利兴修与 农业发展的关系。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活学活用
1.以下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B )
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B.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
C.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导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 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 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 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 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 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 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 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 来。
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 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 会主义小康社会。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 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 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 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 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 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 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 建议。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飞沙堰”,这是都 在“鱼嘴”的下游,人 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 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 季水大时,内江的水可以 江通路。这即是人们所 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 称的“宝瓶口”。内江 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
流、渠道,用来灌溉广
为什么中国古代重视黄河的治理?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 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的时间是
(C)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3.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C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4.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
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B )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革命,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畜力代替人力,使人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D、使土地不必进行休耕
5、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是 A、犁壁的发明 B、曲辕犁的发明 C、牛耕的出现 D、耦耕的创制
(1)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 耒、骨耜、石镰。(2)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 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
要工具
石镰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云南的刀耕火种。
远古时期人们采用怎样的耕作方式?为什么? (1)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先砍伐树焚烧树用做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 植农作物。(2)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 下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 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 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 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二、农具的进步
⑵ 春秋战国时期农具有什么重大变化?
铁农具普遍推广,牛耕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的铁锄 (1953年于湖南长
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铁犁头 (1951年于河 南辉县出土)
铁镰刀 (1959年于浙江
绍兴出土)
二、农具的进步 铁器牛耕的使用有什么
⑵ 春秋战国:
影响?
(1)大大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2)借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白虎通》
一、农业的起源
神农的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原始农业
主要 方式 伴随
狩猎
家畜饲养业
结合课文内容说明我国农业的布局和粮食结 构特征
2、我国原始农业的格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曲 绿水青山带笑颜
欣 赏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 你耕田来我织布 体 我挑水来你浇园
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下列哪些地区形成规 模
①黄河流域 ②珠江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④辽河 流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渔猎经济的出现
C、畜牧业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3、从原始农业直到商周时期,先民进行农业生产的 工具主要是
A、青铜农具 B、木、石、骨等农具 C、铁农具 D、石制农具 4、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
-----[西汉]晁错《论贵》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 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封闭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 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要义的主要承担者,统治 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 (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 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保守性)
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井上 汲水工具
辘轳:利用轮轴原理 制成的井上汲水工具
二、农具的进步
2、灌溉工具的发展
翻车(龙骨水车、水蜈蚣) 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改进
筒车
筒车比翻车有什么进步? 翻车使用人力,筒车使用水力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 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 C)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 济的什么特点(C )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 )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A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 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五谷:
麦
豆
麻
稻
稷 (粟)
黍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 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 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 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 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 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 华民族的象征。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秦朝
10倍或十几倍
6世纪
中国《齐民 粟:24-200倍
要术》
麦:44-200倍
前27年476年
13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