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进餐的教育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在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
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
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
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
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
”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
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
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
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
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
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
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
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就没有食欲。
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对比一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食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
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酪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
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
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
但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
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
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
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
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
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
中国幼儿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国幼儿差吗?在观察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有老师的督促,幼儿之间仍在说着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
”“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吗?”发生呛食的幼儿很少。
在家庭中幼儿也不免与父母在饭桌子谈话。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没有密切的关联。
由于幼儿在吃饭时不许说话的要求而引起的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厌食、畏食、食欲不振值得我们关注。
传统幼儿进食教育的弊端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
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按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
老师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
进食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磨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就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儿同样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
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处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
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
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
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
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
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
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
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
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
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
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
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
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
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这也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
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
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一一专心吃饭。
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形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
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
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
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
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
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
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
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
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
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到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
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
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一一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
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
”这更使幼儿对此深信不疑。
二是吃饭越快越好。
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
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
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
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
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
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
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
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
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
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
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
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
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于改进幼儿进食教育的几点思考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
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
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
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吃(即使是边吃边聊)才不引起呛食洒场,对幼儿也十分有利。
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
在进食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
只要他的活动没有防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食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
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拉拉她的小辫子,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儿童的,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
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
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
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想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第一,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
在膳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