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基础巩固1.2013·皖北模拟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生命系统。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准备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D.自然状态下的群落演替是有方向的,最终形成稳定性高的森林群落2.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图K32-1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K32-1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能力提升5.2012·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K32-2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图K32-2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6.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
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
图K32-3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3A.在演替期间,营养物质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B.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C.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D.顶极群落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基本相同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8.图K32-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寄生B.a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b表示病毒感染率C.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D.在家禽养殖中,应增大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9.图K32-5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②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③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斗争b最激烈④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A.①②B.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
历经长期群落演替之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
试回答下列问题:(2)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一森林中最优势的植物是________。
(3)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演替,则再过25年后表中4种木本植物中,________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4)表中4种植物中,哪两种是火灾后出现的先驱群集优势树种?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11.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1.C[解析] 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A项错误;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与种群密度有关,还与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有关,B项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蜘蛛和蛙都吃草食昆虫,为竞争关系,同时蛙又吃蜘蛛,为捕食关系,C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群落演替有一定的方向,能否发展到森林阶段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适宜,D项错误。
2.D[解析]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A选项正确。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选项正确。
群落的演替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即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动力,起决定作用;外因则是外部环境的改变,C选项正确。
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历经竞争平衡阶段,即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D选项错误。
3.A[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鲤鱼身上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标志个体减少,故根据公式标记比例不变,所以求得的该种群生物总数变大。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会导致酵母菌沉在试管底部的个体被忽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比实际结果偏小。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开灯会导致捕获到的动物种类减少,最终使实际结果偏小。
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
4.A[解析] 四大家鱼能混合放养的原因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和生活空间不同;四大家鱼之间没有捕食关系,也不存在共生关系;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为“S”型增长。
5.B[解析] 由图示可知,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之前就已达到最大值,A选项错误。
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制约,B选项正确。
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50天后,锯谷盗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后趋于稳定,而拟谷盗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后趋于稳定,这说明两种害虫在食物、空间方面存在竞争,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再到弱,C、D选项均错误。
6.D[解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在演替序列上基本相同,但初生演替一般需要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土壤形成过程,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较好的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D 选项错误。
7.D[解析] 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所以D选项错误。
8.D[解析] 病毒寄生在昆虫体内,属寄生关系,A正确。
分析病毒对松线小卷蛾的感染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可知,病毒感染率随着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的变化而变化,B、C正确。
种群密度加大,病毒感染率增加,要降低病毒感染率应增加类群丰富度,D错误。
9.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与种内斗争的关系、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难度中等。
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就越不容易被淘汰;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表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数量多生物种内斗争激烈;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故C选项正确。
10.(1)D(2)赤杨(3)栎树(4)赤杨、松树[解析] (1)从表中数据结合曲线可知,松树种群中5~8年树龄的个体和19~22年树龄的个体数量相当,该种群的生长呈稳定状态,对应曲线中的D时期。
(2)树龄超过5年的树种中株数最多的是赤杨,是此森林的优势种。
(3)相比较之下,树龄最小数量最多的树种是栎树,再过25年,栎树将成为此森林的优势种。
(4)在这22年间,树龄达21~22的树种有赤杨、松树和杜鹃,但赤杨、松树这两种群的树种处于1~2树龄的个体为0,显然赤杨、松树是火灾后出现的先驱群集优势树种。
11.(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2)①D和E水平②B和F[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甲、乙混合培养时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即乙种最终消失,则此条件下甲种能达到K值但所需时间增长,故应为曲线B;又由组3中乙种与丙种混合培养时每种动物的数量均比组1少,故应为曲线D、E;所以,单独培养时乙种的数量变化曲线应为C。
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第40天时乙种的数量为600只,因此其种群密度为30只/mL。
(2)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这与组3中乙种和丙种的关系相似,由图中曲线D和E表示;这两种鱼都分布在河流底部,但一种在河流中央,一种在临近河岸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两者间为竞争关系,与混合培养的甲种和乙种相同,对应于图中曲线B和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