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启示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院王成兰【摘要】:“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占有形式日益社会化、劳资关系有所缓和、收入分配政策有所调整、阶级结构日益复杂化,上层建筑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了调整,由此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中国的发展应当积极应对。

【关键字】: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启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上的资本主义。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剖析过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所精辟论述过私人垄断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主要表现(一) 生产力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其战后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

据报道,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有世界经济总量的4/5。

世界贸易总量的3/4,以及几乎全部的资本输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实力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占据着世界经济的绝对统治地位。

这一点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而且还催生了高分子合成工业等许多新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不到3%;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而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美国则高达72%,信息产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猛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正在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1)(二) 生产关系方面首先,资本占有形式日益社会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推行股权分散化、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等形式促进了股权分散化。

二战结束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纷纷搞起了国有经济、西欧各国在邮政、电讯、电力、航空等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上基本都实行了国有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国家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中所占比重平均为16.5%,不包括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中,国有经济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9.5%。

其次,劳资关系有所缓和。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缓和劳资关系的一种做法是集体谈判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某些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推动了劳资双方的对话和合作。

缓和劳资关系的另一个做法是共同决定制度,允许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这一制度最先在西德推行,随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董事会,否则即属违法。

在企业管理上,改变以物为对象的观念,实行“人本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手段从主要依靠规章、制度、纪律条文等有形力量为主向同时强调依靠情感、思想、作风、精神等无形因素来实行管理转化。

再次,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

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国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干预。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渠道,全面介入收入分配。

在企业层次的初次分配上,资本家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涉及工人权益的事情。

在再分配问题上,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强化以税收为主要形式的再分配,另一个就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终形成并获得广泛的发展。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战前的10%增加到40%-50%,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开支一般占到政府公共开支的60%左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

(三)上层建筑方面在坚持资产阶级统治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了调整。

主要表现在: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法制化。

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把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公民权利相对地得到扩大。

第三,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能力大大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空气增强,国家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实质在新科技革命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国际循环的形成,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各方面都较过去有了巨大变化,其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

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承认,也必须正视。

但是,我们在观察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没有发生变化的实质。

(一)新变化表明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自我调适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战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这不仅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上还是相互适应和可以协调的,而且充分说明资本主义仍具有自我调适的能力。

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每次危机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所采取各种措施不仅充分显示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缓解社会矛盾的良苦用心,而且证明了资本主义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2)。

正如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二)新变化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依然未变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依然未变。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仍然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现今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由大垄断资本集团占统治地位、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

虽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工人工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厂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大幅度提高,工厂所得在其创造的财富总额总比重越来越小。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在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产主义私人本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依然存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周期性发作,并且还有以新形势出现蔓延的势头,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第四,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三)新变化预示着当代资本主义内部新社会因素的不断增多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资本社会化、国民经济的计划化、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等,都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母体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相反,这些新变化却预示着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多。

比如从工人阶级发生的变化来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在进一步增强。

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性劳动者”逐步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统治多数人的阶级社会,将逐步被只有分工区别,共享知识和生产资料的大同社会所取代,也就是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的不断调整和改革,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却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也为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基础,从而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启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位社会主义准备着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和“新社会因素”同时,也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格的挑战。

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我们应当加以研究,取其精华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挖掘生产力内涵,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1.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

这是邓小平、江泽民反复强调的。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又提出来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是我们解决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物质基础,是保持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是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物质基础,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体制,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3)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邓小平强调“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4),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胡锦涛同志也提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这不仅是为改革凝聚人气、消除阻力杂音,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明确信号。

总之,改革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真正动力。

3.努力实现科教兴国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状况,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论断。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团系统地阐述了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问题,胡锦涛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