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它根植于华夏大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先民在千百年自下而上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支奇葩。

它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的,从流传的武术典籍中,有很多是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武术的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的影响、其健身术受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术的影响、其表演艺术受中国古代武舞的影响等等;武术深刻的突出了攻防的技战术;武术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精神与人体各部都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与外部的有形的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求意、气、劲、形四者统一;中华武术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内外互导,从而达到内壮外强的效果;另外,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长短武术器械有数十种之多,不同风格的拳种也有200余种,流传的套路多达2000余个。

武术自产生起就具备三大价值,即练、用、看。

所谓练,是通过技能的演练,达到自卫或制服对手的目的;所谓看,是通过观赏武术表演,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相比而言,三者在不同的年代其价值各不相同。

就健身价值而言,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以后,其价值更加突出,尤其在当今,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运用武术这一锻炼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人越来越多。

武术健身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健身、健美、保健和延年益寿四个方面。

先说健身方面。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武术中不讲神经,而是专用的术语讲四稍。

拳经云“运劲如抽丝”,气达四梢等。

四梢指的是,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足指甲为筋梢。

这四梢在我们身上是很重要最边远的末稍神经。

武术动作复杂、多变,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同时,讲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器械练习中还要求身械的协调,在这样的要求下进行各种身体训练就是时刻在调整你的心身,只有在心身调整好的状态下,以意导气,气归丹田,以达固本培元。

长时间练习可使自己的元气强,气血旺盛。

行动时如用心体悟可感到自己的气可达四梢。

气达四梢后,气才会上下顺畅,元气才会足。

气才可养脑,才可转识成智,使智慧之门打开。

可使你的心态平和,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由此可见,武术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还可促进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发展。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套路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套路多则由60几个动作,少则也有40几个动作组成。

打完一整套内脏器官要承受很大的运动量,脉搏增至175次/分。

要知道,我们平静时的正常脉搏,普通人最多不过80几次/分,而优秀的运动员在平静时的脉搏甚至只会有50几次/分。

这说明学练武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武术对呼吸要求极高,其呼吸方法依据动作的变化有所不同,通常有提、托、聚、沉、憋气及闭气等等,对呼吸系统影响较大。

据对初级长拳的测定结果:联系后呼吸频率第分31—34次,肺通气量达到20—29升,由于武术动作具有速度快,肺力量大,变化多的特点,所以氧债达70—85%,完全消除氧债需要6—9分钟,相对代谢率为15.9—17.5,相当于5000米跑。

通过对武术专业学生与普通学生呼吸系统功能检查,其结果:男生呼吸量及肺活量分别增大2.12厘米和489.17毫米;女生分别增大1.38厘米和496.6毫米。

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经常从事武术练习,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较明显的要算肢体力量和柔韧性的提高。

从事肌炼的同学的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均比未锻炼前明显提高,这是因为武术中桩器,甩腰,弹腿,以及各种器械练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由于武术动作的活动幅度较大,对柔韧性要求很高,每出一拳一腿都将牵动相应的肌肉和韧带,长此以往使用使其弹性增强。

再说健美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健美是现代人努力追求的时尚。

其实,现代武术,尤其是的武术基本功训练,本身就是很好的健美术。

武有云:“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就是说,练功就要使韧带、肌腱、肌肉的伸展性增长,要避免僵肉隆起成堆。

武术对人体基本姿态的影响:武术运动与人体活动密切相关,能体现出多种优美姿态。

而人的健美也正是在千姿百态的动作中展现,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人的最基本形态活动姿态是站、坐、行、拳语中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之说,就是对站、坐、行姿态的基本要求。

站应表情自然,双目平视,颈部挺直,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这种姿势能体现出挺拔如松的形态和精神饱满的气质。

长拳对身体的要求是头正,顶平,收额、颈直、挺胸、拔腰,这种练习利于背部伸肌的增强,促进人体的正常姿势的形成。

据测试资料表现: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为25.8%,一般老人为47.2%,这是因为太极拳常讲“虚颈、顶颈、松腹、拔腰”等特点,对克服脊柱畸形具有明显效果。

对人体高度的影响:身高的基础是骨骼,而骨骼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肌肉活动。

由于武术要求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有关肌肉进行持续性的收缩和松弛,当肌肉作用于因定点时,对其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加骨强胞营养的供给,促进长骨两端骨骼骨化进程的抑制,使骨增长。

对体形的影响:武术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因此,不仅可增加肢体力量及柔韧性和协调性,而且可相比较的减少腰腹的脂肪,据测试数据:12—15岁年龄组男武术运动员的平均胸围比对照组大0.12厘米,而腰围则少3.86厘米,而女运动员的平均腰围比对照组小3.36厘米,平均胸围大0.25厘米。

从臀部活动看:武术中各种腿和步形的练习可牵动臀部肌肉,提高其力量,减少皮下脂肪。

从测得的数据看:男武术与动员盆宽/身高的指数与一般人无显著差异,女武术运动员均小于对照组。

从下肢活动看:武术中的桩功、腿功及跳跃、平衡等主要依靠下肢工作进行的,这种较大的负荷刺激,促进了下肢肌肉发育,从测试指标看,武术队男女生的大腿围增长为0.23厘米和0.17厘米。

下肢肌肉隆起,使线条清晰而挺拔。

通过武术锻炼可促进体形全面而匀称的发展,达到健身健美的目的。

武术的保健价值。

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极为丰富,早在古代东汉时期华佗创编了“五禽术”保健拳术,开创了体育疗法,等到了宋代,出现了“易筋经”。

“八段锦”,明清时期的太极拳等都防病的保健体操。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的保健效能应表现在预防治疗疾病和康复身心等方面。

武术的延年益寿价值。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长寿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运动可以长寿”这是被证实了的。

练武之人是否长寿?根据对陈、杨等武式太极拳的创始者寿命统计,平均寿命为76.5岁,如照杜甫所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他们已届“古稀”。

这是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

另据近年来国内刊物表明,80—142岁老人,坚持武术锻炼达成15年以上的占69.5%,百岁以上老人经常练武占47%,说明武术运动对人的生命有良好的影响,另对练武老人进行的医学测查表明;参加武术运动的老人比没参加武术锻炼的对照组体重、握力、胸围、肺活量分别增加深0.7公斤,0.6厘米,149毫升,脉搏的平均值减少12次/分。

另外,对高龄老人进行的多项指标测定,其结果均好于对照组的老人,由此证明,武术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各种退化变化,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当今社会,人类在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的同时,自身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了所谓的“文明病”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武术。

武术以其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

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了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水平、提高人体适应性、延缓衰老都具有特殊功效。

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力争普及武术健身功能,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1. Yongzheng Bai,Gang Wang(2002).”Contemporary Social Value of Wushu’s Culture”.Journal of Chendu Sport University Vol.28,No.5,pp39-41.2. Cai Xu.Outline of Martial Arts Study People’s Sports Publishing House,Beijing,19963. Jihua Zhu,Jianqiang Tang(1997).”Analysis on Significance and Affection of Taijiquan for the Nation-wide Fitness”.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1, No.4,pp.5-6.4. Gang Wang(2001).”Consideration of Wushu Development in Civilization Theory”.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V ol.21,No.1,pp.149-151.5. Xiaoming Hu(2003).”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Journal of Wuhan Sport University, V ol.37,No.4,pp.1-4.6. Chunmu Li,Rufeng Wang.”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on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s Value Orientation”.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2009.7. Xiaoming Hu(2006).”The Chinese Folk Sports---Displaying Diversity in Leisure Times”.Sorts and Science,V ol.27,No.2,pp.1-3.8. Yike NI.Discussion on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Sports.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9. Huaijun Zhang(2008).”On Overal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Sports an Human beings”. Journa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V ol.24,No.2,pp.111-112.10. Junsheng Sun.”Marti al arts and fitness”. 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