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低年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中年段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高年段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4.能列举出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观察与描述仍然是这一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的探究方法。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学生多种形式的观察对象。

如:活体动物、标本、视频、图片等。

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体内有脊椎,鳃盖下有鳃等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到。

可以提供相关图片、标本、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和交流,让学生用较为清晰的语言有条理的描述动物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共同特征。

动物学中关于几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描述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其中有些表述方式中年级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鱼类的共同特征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和以颌取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这样的表述方式显然不适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所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要注意表述的科学性。

如“鱼有鳃有鳍”、“鱼生活在水里”、“用可以上下开合的嘴巴吃东西”、“鱼类的体温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等。

课时安排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给动物分类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

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一)做脊椎模型1、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抽向一侧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研讨1、脊椎有什么作用?明确脊椎的作用:脊椎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预设: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根,那我们的身体就不能自由活动了。

三、练习1、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题作业,引导学生找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用彩色笔描绘出来。

2、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二题作业,引导学生像生物学家一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四、拓展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儒猫、东北虎、扬子鳄等提问:它们都是脊椎动物吗?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它能使身体自由活动。

生物科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把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爱护它。

六、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2.鱼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鱼类是脊椎动物,了解鱼类的共同特点。

2、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

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鱼是怎么游泳的,进而探究鳍的运动作用2、通过实验,了解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探究鱼的呼吸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鱼的种类非常多,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

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懂得科学实验要适应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知道鳃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通过实验探究鳃和鳍的作用。

教学难点实验观察鱼的运动及其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鱼类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水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大家知道吗?鱼类占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

你们见过哪些鱼呢?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各样的鱼。

板书课题:2.鱼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展示课本第6页鳜鱼、黑鱼、花鲤鱼、鲫鱼四种鱼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提问鱼的名称,并说一说这几种鱼的相关知识。

2、引导: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特点?活成活动手册任务全班交流,归纳:A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B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C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D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E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F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G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3、还有一种鱼,也是脊椎动物,是软骨的。

例如鳗鱼、鳐、河豚等。

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有一种特产——面条鱼,就是一种软骨的脊椎动物。

活动二:探究鱼的鳃和鳍1、鳃和鳍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鳃和鳍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出示课本第7页的鱼的外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

2、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3、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预设:丝状,红色(充满毛细血管)4、引导学生猜测鱼的鳃和鳍各有什么作用?猜测并归纳:鰓:呼吸鳍:运动活动三:实验、观察(一)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1、观察要求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2、观察发现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

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

结论: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二)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1、实验材料:水槽、鯽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等。

2、实验步骤和方法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②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

③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

④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3、温馨提示①鱼停在水中不动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以要尽量将鱼控制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

②使用颜色较深的红色液体,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

5、全班交流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预设:鱼的口部和鰓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鱼的口中进入,再从鱼的鰓下流出来。

6、讨论:红色液体为什么从鱼嘴中进入,从鰓盖后流出来?预设:水进入鱼的口腔后与鰓丝接触,鰓丝中充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然后由鰓孔排到外面,完成鱼的呼吸作用。

7、鱼是怎么呼吸的?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鱼类的共同特征,知道鰓和鳍是鱼的重要器官。

在科学探究中,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鰓的呼吸作用和鳍的运动作用,激发我们对鱼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3.鸟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鸟类是脊椎动物。

2、鸟类具有共同特征。

3、鸟的羽毛适应飞行需求,具有保温作用4、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着密切关系。

5、鸟足的形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

科学探索目标1、观察鸟的图片,认识鸟类,寻找鸟类共同特点。

2、通过资料、实验、观察,了解鸟羽的特点,探究其作用3、观察鸟喙和鸟足的不同特点,探究其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需求的。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良好习惯。

2、认识到鸟类的外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鸟类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1、识别鸟类,了解鸟类共同特点2、了解鸟的羽毛、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鸟的外形特点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学生活动手册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