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报审稿)总论一、规划背景1.2002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

(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2002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

3. 2003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通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

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

园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

5. 2000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

第一次在2000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

第二次在2001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二、规划目的1. 引用省委李源潮书记视察各市的讲话摘要“发展城市,规划是第一要素,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资源,做好规划是城市政府的第一责任,是经营城市的第一手段。

城市发展应该以市场为主导,但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规划不能由着市场来。

城市规划不能以长官意志随心所欲,规划是城市建设法规。

制定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执行规划要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摘自2003年7月15日《江苏建设通讯》2.什么是规划(1) 规划是主政者的技术工具;(2) 规划是社会引导,一个有为的政府透过规划可以捍卫公共利益,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3) 规划是一个兰图,是沟通、协调、折冲的一个过程。

(4) 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计划和兰图,又是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规范和准则。

3. 由于以下主要原因,需要修编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1) 为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200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1]17号)的精神,在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和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 工业开发区和教育事业(炎黄大学)发展布局突破原规划区的东西范围。

(3) 上次总体规划(1995-2010)未经上级审批,原规划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偏小。

(4) 道路规划落后于道路建设,道路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宁连高速公路2002年通车,新工业园区启动建设,急需调整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规划。

(5) 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需做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要求。

(6) 行政中心北移,新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用地布局需要调整和扩大。

(7)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公共活动场所欠缺。

(8) 建设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布局、风景旅游规划、提高文化品位、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1]47号6.《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7.《淮安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8.《涟水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0)四、规划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来编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1. 规划期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为21世纪中叶。

2. 规划范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167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炎黄大学以东瞿庄,南起废黄河北岸,西至涟西二干渠,北到环北路。

规划区面积66.4平方公里。

规划区范围内以涟城镇为主体,包括朱码的南部,小李集和蒋庵的一部分。

六、规划重点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和《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要求全面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苏政办发[2001]47号文和《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进行编制。

重点把握以下6点: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城市化进程,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做好涟水县城镇体系规划。

2.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研究城市功能定位,确定涟城城市性质。

4. 用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合理的空间结构协调各项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

5.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塑造城市特色。

6. 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撑城市的现代化生产、生活、重点完善综合交通规划。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涟水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于1995年2月开始编制,1995年5月形成方案讨论稿并提交县四套班子领导讨论通过。

县政府于1995年12月10日以《关于申请批准1995-2010年《涟水县总体规划》的请示》文件上报市政府申请批准,但市政府未提出异议,也未以具体文件形式批准。

1.上期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 城市性质上期总体规划城市的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型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

(2)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到2000年11万人,远期到2010年2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10.57平方公里,人均96平方米;远期26.18平方公里,人均104.7平方米。

(3) 城市发展目标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快速、畅通的内外交通和通讯网络;优美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生态平衡环境,形成一个集工业、商贸、文化、教育、娱乐于一体的新兴中等城市。

(4) 用地发展方向用地发展战略为:控制东,发展西、北,重点向北。

(5) 布局形态县城规划布局形态为一主二次中心,呈Y形,主中心位于新城区红日路中部,次中心为老城区中心和朱码镇区中心。

(6) 布局结构县城规划布局结构划分为三片:即南片、中片、北片。

南片为涟东总干渠以南,以旧城区为主;中片为涟东、涟中两条总干渠之间,以淮浦路为界,西部为工业用地,东部是生活居住区,为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北片为涟中总干渠以北,安东路以西布置工业用地,安东路两侧及其东部为居住区。

2.对95年总体规划评价(1) 预测近期城市人口11万,用地规模10.57平方公里,与实际规模基本接近。

(2) 城市发展方向基本符合,但有所突破(3)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4)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了涟水县工业新区详规,涟水县新区红日大道及炎黄大道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详细规划,3. 不足与启迪95年总体规划在指导本县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作用强化,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强县战略的确立,本版总规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1) 用地规划弹性不足(2) 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3) 城市功能配套不尽合理。

(4) 城市特色模糊,生态规划深度不够。

(5)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落后。

(6) 城市品位差(7) 该次总体规划未经市政府批准,原则上不能作为城市建设的法律依据。

第一章涟水概况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涟水县位于江苏北部,连宿淮盐四市之间,地理位置处于800里苏北平原中心。

在北纬33°45′~33°05′,东径119°~119°35′范围。

东与阜宁、滨海、响水三县为邻,西与淮阴区、沐阳县接壤,南与楚州区隔河相望,北与灌南县毗连。

全县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1.5公里,总面积1676.3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592.52平方公里,占95%。

距淮安市区20余公里,到南京190公里,离连云港90公里。

京沪、宁连2条高速公路在县境交叉。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涟水历史悠久,据青莲岗遗址和三里墩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涟水大地生息繁衍。

秦汉置淮浦县(城址在蒋庵悦来集),隋开皇五年(585)改涟水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涟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为涟州军,宋景定三年(1262)改为安东州。

明洪武二年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

清仍为安东县,民国3年(1914)改称涟水县。

民国29年(1940)9月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民主政府成立。

民国20年2月,以盐河为界民主政权划分为涟水、涟东二县。

民国37年(1948)7月6日涟城解放。

1950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

1982年元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现为淮安市。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西汉末年(公元前100年以内)建古淮浦城,城址在今涟城西12公里的悦来集。

南北朝(公元500多年)建金城,城址在今涟城北15公里。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南唐元宗十四年(956),涟州刺史崇进为抵抗北周的进攻在涟水修城,即今之涟城所在。

明弘洽十五年(1502),知县郭韶在旧城基础上筑土圩建更楼4座,设门启闭。

东曰滨海,南曰观澜,西曰临淮,北曰镇涟。

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刘君聘筹筑砖城。

新城设4门,东曰朝阳,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同时又辟2便门1水关。

民国期间,部分城墙毁于战火,建国后50年代相继拆除剩余城墙,现不存。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涟水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13天。

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雨日104天。

年均相对湿度77%,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93.4小时。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2.9米/秒。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涟水全境为第四系覆盖。

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缘区。

县内地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础上沉积了大量碎屑沉积物。

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了一层厚1-5米的冲积相粉砂和亚粘土,构成了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

是“800里苏北”平原的中心地带。

县内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

其中以南部废黄河堤内滩地地势最高,一般都在黄海高程10-15米左右。

涟城、保滩一带地势最高,一般在黄海高程14米左右以上,东北逐渐降低。

县境东北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都在5米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