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保护患者权益与知情同意制度
第一条[总则] 为切实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卫生部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权益保护] 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有利的精神卫生服务。
第三条[涵盖范围] 精神障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权利涉及医疗权、知情权、决定权、隐私权、申诉权等方面。
第四条[环境设施] 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设施、设备应当按照保护精神障碍患者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伤害的原则配备。
住院环境和条件应当尽可能接近患者的正常生活。
第五条[诊断与治疗] 患者与监护人对医师做出的诊断享有知情权,对医师提出的治疗方案享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对住院患者实施治疗前,应根据住院的不同类型签署相应的治疗知情同意书。
自愿住院患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治疗。
对非自愿住院患者中有伤害自身行为或危险者,或者患者为紧急观察住院者,实施治疗前,医师将尽最大可能取得患者本人的同意。
如果患者不同意治疗,而医师认为不予治疗将对患者明显不利时,只有在取得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后,才可以实施治疗。
如果监护人与医师在治疗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双方均可以选择终止治疗关系。
对非自愿住院患者中有危害他人安全或危险者,住院期间医师有权采取符合诊疗规范的相应治疗措施。
如患者或监护人对医疗机构的诊断有异议,可以申请再次诊断和医学鉴定。
如再次诊断或医学鉴定结论表明患者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且不具备人身危险或者不需要住院治疗,医疗机构不得继续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第六条[知情同意] 患者及监护人对以下事项具有知情同意权:
(1)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2)有关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相关费用支出。
(3)参加与精神障碍治疗有关的实验性临床医疗的风险、替代医疗方案。
(4)接受导致人体器官丧失功能的外科手术的目的、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5)有关患者的肖像或者视听资料的使用目的、范围以及时限。
(6)对精神障碍患者通信和会见来访者予以限制的理由以及时限。
第七条[知情同意的限制] 患者及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权在以下情况下可能受到暂时的限制:(1)因病情危及生命而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时。
(2)告知真实的信息可能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或者治疗时,在该情况下将由监护人行使知情同意权。
(3)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自愿放弃知情同意时。
第八条[知情同意的程序] 实施知情同意的程序为:
(1)评估:在进行知情同意前,医疗机构及其精神科执业医师应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医疗需要进行评估。
(2)告知:评估后,医疗机构及其精神科执业医师应当告知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充分合理的信息。
(3)同意:医疗机构及其精神科执业医师在告知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充分合理的信息后,应当取得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自愿表示的书面同意。
第九条[隐私保护] 患者的下列隐私受到法律保护,相关信息的披露必须获得患者及监护人的同意:
(1)患者的病情、诊断结论、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2)患者或者监护人、近亲属向医疗机构提供的个人史、过去史、家族史等内容。
(3)患者或者监护人、近亲属向医疗机构提供的书信和日记等资料。
(4)患者的肖像或者视听资料。
第十条[隐私保护的例外] 在下列情况下,院方可以打破隐私保护而向第三方披露部分信息:(1)当患者有可能实施危害他人或者危害社会的行为时。
(2)当患者有可能实施危害自身的行为时。
(3)如果患者系从事高度责任性工作,因精神症状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对事物的判断和控制能力受损时。
(4)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需要公开时。
第十一条[患者信息的使用] 因学术交流、教学等目的而需要在专业培训活动、书籍、杂志等出版物或者影视宣传资料中公开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资料的,应当隐去能够识别该患者身份的资料以及标志性材料,这些资料和材料包括:
(1)患者姓名、正面图像或影像。
(2)患者的家庭住址。
(3)患者的工作单位。
(4)患者的具体工作或者职务。
(5)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亲属或者同事或者朋友的姓名和住址。
(6)患者的详细经历或不具科研、教学意义的个人习俗和爱好等材料。
(7)其他明显可能导致识别患者身份的标志性材料。
如果患者的身份无法被充分掩饰,则应当得到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的同意。
第十二条[通讯与会客] 患者在住院期间享有通讯和会见探访者等权利,但当患者处在急性发病期或者为了避免妨碍治疗时,该权利可能暂时性受到限制。
第十三条[约束与隔离]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将对其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
第十四条[信息公开] 患者及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资料;但是,患者查阅、复制病历资料可能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的除外。
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在患者最后一次门诊或者最近一次出院后的2年内向医疗机构索要门诊或者住院治疗的书面诊断结论。
患者本人索要书面诊断结论时,必须提交有效身份证明及写明索要理由的申请书;监护人索要书面诊断结论时,必须提交有效身份证明、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以及写明索要理由的申请书。
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交精神科执业医师存入病历档案,一份交所在医疗机构的医务科备案,一份由申请人自行保管。
在民事诉讼或者劳动争议仲裁中需要索取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历材料摘要或者复印件,或者书面诊断结论时,法院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承办人应当在取得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的监护人同意后,持介绍信和委托书,前往相关医疗机构索取所要材料或者证明。
该委托书应当说明需要医疗机构提供病历材料或者医疗证明的具体理由。
患者的律师需要索取材料或者诊断结论时,应当在取得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的监护人书面同意后,向医疗机构出具市或者区(县)司法局统一印制的律师事务所介绍信以及前述的委托书。
第十五条[诊断复核权利]
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诊断有异议的,可以要求院方进行诊断复核,诊断复核未能确诊或者对诊断复核结论有异议的,院方应当组织会诊。
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诊断复核结论或者会诊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申请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
第十六条[非自愿住院申诉权利] 有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有发生此类行为危险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对非自愿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
疗的,可以在接到书面诊断结论和住院通知之日起3日内,向本院医务科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再次诊断申请。
向本院医务科提出再次诊断申请的,医务科将在接到再次诊断书面申请之日起14日内,组织二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副主任以上职称)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并在7日内出具再次诊断的结论。
向其他医疗机构提出再次诊断申请的,病房应当予以配合。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结论之日起3日内,向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申请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
第十六条[实施] 本制度自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原有的《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保护性医疗制度和保护病员权益制度》自本制度实施之日起废止。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医务科
2013-04-01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