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行业稳定发展、确保烟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思路,明确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五社”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

【关键词】烟草、烟草在我州的地位、一基四化五社一基即打牢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烟区水窖、水池、沟渠、机耕路、烤房等烟水配套工程建设。

四化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五社即育苗服务社、农机服务社、植保服务社、烘烤服务社、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2010年烤烟生产基本情况以XXX为例。

XXX位于XXX城东南部,国土面积3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拨2550米,最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7—18℃,全乡辖8个村委会,1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036人,总耕地面积26839亩。

通过多年的培育,烤烟生产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

2010年全乡种植烤烟9800亩,涉及8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387户。

其中规模化连片达47片,面积5078.5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130万公斤,正组均价16.76 元,与上年相比增0.94元,综合均价15.4元,与上年相比增1.24元,实现产值1788.6万元,比上年增287.64万元;烤烟实现财政收入383.3万元,比上年增56.3万元;实现烤烟人均增收72.2元。

二、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开展情况(一)搞好基本烟田建设,夯实烟叶发展后劲1.烟水、烟路工程。

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全乡1.85万亩基本烟田,规划11个项目,建设水窖1435个,容积28700立方米,泵站2座,建成蓄水池594个,蓄水量达8722.8立方米,小坝塘共建设5个,蓄水量达19000立方米,建设三面光沟渠82个,总长27179.30米,输水灌溉管道41条,总长34032.1米,已建成田间机耕道8条,总长4232米,已完成烟水配套面积11204亩。

2.育苗设施。

全乡按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1个,50个大棚,可供大田移栽面积6100亩。

3.密集型烤房。

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和基本烟田规划及规模化种植发展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全乡已规划建设密集型烤房15群375座。

4.农机具配套。

按照实现烟叶生产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具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配臵深耕、起垄、中耕培土、植保机械。

(二)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提高。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是基础,专业化服务是载体,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是关键,充分发挥烟农的主体地位作用是保障。

调整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烟叶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进烟叶种植的规模化,经营的集约化,使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全乡共发展15亩—49亩的烟叶种植专业户24户、50亩—200亩的家庭农场2个、4个烟叶种植合作社、2个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育苗服务社、1个烘烤服务社、1个植保服务社。

(三)规模化连片种植得到稳步发展。

2010年全乡共落实规模化连片种植47片,面积5078.5亩,其中30-100亩连片34片1937.5亩,100—200亩8片1270亩,200—300亩连片2片431亩,300—400亩连片2片740亩,500亩以上连片1片700亩。

(四)积极探索多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推进种植规模化。

目前,我乡在烟叶生产组织管理的探索中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

1、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

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农事操作,经营效益据实分配的生产组织管理。

此种方式在我县比较普遍。

具体做法是:以独立核算的方式建立烟叶种植管理服务中心,对烟田实施专业化作业,为烟农提供有偿服务。

服务中心与烟农签订种植管理协议,明确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技术标准、双方责任义务、烟农承担的费用、种植管理服务费及收费办法等。

服务中心按生产环节将烟农组成相应的作业组,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操作,现金支付劳务报酬。

生产过程中的物资费、机耕费、起垄费、水费、苗费、烘烤费、劳务费等由服务中心筹集资金垫支,烟农交烟时扣回。

烟农按烟叶总收人的l-3%支付服务中心管理费用。

2、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

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方式,集中大片土地到种烟大户手中,由业主独立承包种植经营,风险和盈亏自负。

整个生产过程由业主以直接支付劳务费方式聘用劳动力,分组承包种植管理,全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

具体做法是:由政府协调,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业主租赁农户土地,并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租赁费用由业主直接支付给农户,业主与烟叶站签订种植管理协议。

3、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

在坚持依法、有序、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折价的方式入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生产组织管理,现金支付劳务报酬,经营效益按股分配。

此方式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按章程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将烟农编成相应的作业组,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经营效益按股(土地折资)分红,理事会按经营利润的5%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

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XXX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烟叶生产就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和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生产服务体系和稳定的市场,县、乡两级政府狠抓烟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不衰,群众种烟的积极性相对稳定。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种植烟叶投人高、产出低、效益差等不利因素日渐凸现出来,种烟的优势被新的矛盾掩盖,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

主要表现为土地田块零碎,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整型任务重,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化率不到60%,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机耕条件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力不高。

就目前而言,全县烤烟生产总体机械化率不到40%,其中:整地约60%、起垄I5%中耕和采编全人工,烘烤40%。

由于技术工人缺乏,现有的农机具不能较好发挥作用。

(二)种烟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其他经济作物如花卉、蔬菜、林果等的产业化种植、加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目前,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收益与烟叶种植的收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同时,当前化肥、地膜、烤煤、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上涨也给烟农种烟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因此,种烟比较效益优势的逐渐减少,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呈现出下降趋势。

(三)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有利于烟叶产量的提高,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提升,也利于各项技术及管理措施的统一和落实。

所以近几年来,烟草行业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依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烟田、基础设施等进行了集中规划,基本形成了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在稳步提高烟叶生产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村其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可供农民选择种植的作物越来越多,而种烟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少,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烤烟的合理布局及轮作受到较大影响。

(四)烟农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随着种烟比较效益的降低,加上受国家劳务输出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务输出已占据了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多数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加剧了种烟劳动力的不足,农村中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烟农队伍严重流失,从事烟叶种植的多是妇女和50-60岁的老人、他们文化偏低、生产技能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对烟草部门推行的新技术新科技不易接受,一些技术要求很难落实到位,对烤烟种植管理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烤烟种植效益整体水平偏低。

(五)种烟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是烟农种烟劳动强度大。

虽然烟草行业在农村、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由于我县广大农村仍然以个体农民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体,其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小生产模式由于受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投入不足制约,目前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水平。

加之目前我县的烟叶种植有“坝区萎缩、山区贫困地区扩张”的趋势,由于种植分散,单块烟田面积小,制约烟叶生产机械化的运用,种烟劳动强度大的问题难以解决。

其次是种烟复杂程度高。

烟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农作物,其种植、生产、交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较高,要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比较困难,所以烟农普遍感到种烟不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简单。

其次是风险较大。

一方面虽然按合同种烟的市场风险并不大,但烟农仍然要承受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压力。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烟叶生产安排具有超前性,而收购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样导致烟农普遍感到对当年烟叶生产及收购的政策把握不准。

另一方面,烟叶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其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如果没有相对合理的种植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保障,那么势必会让烟农感到种烟风险太大。

(六)土地流转难度大。

一是农民恋土地情结重,不敢流转。

一些农民对外出打工或发展其它产业能否赚钱没把握,把土地当命根子,认为有土地就有退路,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

二是土地没有税费,不思流转。

由于农业税全免、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土地税费负担降低至零,留住土地有利无害。

因此农民不必流转。

三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不好流转。

转让手续不全,流转程序不规范,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

四是龙头带动不强,难以流转。

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不多等,使土地难以流转。

五是宣传力度不够,不懂流转。

比如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基层干部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从目前看,由于宣传不够深入,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不理解或片面理解30年不变政策,存在误解。

如有人认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是“承包的地块不变”,也有人认为是“承包经营制度不变”。

实际上,30年不变政策指的是“土地使用权不变”。

又如土地经营权可以转让(买卖)的政策连不少县乡村干部都不知晓,大部分农户更是一无所知。

六是耕地条件差,影响流转。

因交通不便、光照不足、地方条件差、田块分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一些耕地产出效益低,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大,难以流转,出现耕地抛荒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