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的运用——雨雾整理试用稿。
(所有信息来自互联网。
)微积分知识自从2001年引入高中数学教材,并把它作为高考数学必考内容以来,一直到今天,高中物理教材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高中物理知识传授者对微积分知识采取的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采取的是回避态度。
这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物理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高中物理知识传授者思想的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不能真正体现数学这一学科的工具性。
一.教材编写者不要回避微积分:在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教材编写者在解释某些概念和推导某些公式时,为了避开微积分,致使概念含混不清,给高中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了误解。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2002年审查通过的版本中,关于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关系的推导过程是这样的:推导:设原线圈的匝数为1n ,副线圈的匝数为2n ,穿过闭合铁心的磁通量为Φ,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21E E 、(如图1所示)。
t n E ∆∆Φ=11………………………⑴ t n E ∆∆Φ=22………………………⑵ 由于是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阻可忽略不计,故:11E U =……………………………⑶ 22E U =……………………………⑷图1由以上四式得2121n n U U =,此即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式。
这种方法的推导,笔者认为存在不足:由⑴⑵两式求得的感应电动势是平均值,变压器的输入、输出电压是交流电的有效值,平均值等于有效值存在知识性错误。
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引入微积分,推导如下:推导:如上图所示,因为变压器输入的是正弦交流电,所以穿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随时间按下列规律变化:t BS ωsin =Φ………………⑸对⑸求导得t BS tωωcos =∆∆Φ……………………⑹由⑴⑵⑹得:t BS n E ωωcos 11=…………………⑺t BS n E ωωcos 22=…………………⑻由此可知,变压器输入、输出均为正弦交流电。
又由正弦交流电有效值U 和最大值m ε的关系2m U ε=可知:211ωBS n U =……………………⑼222ωBS n U =……………………⑽由⑶⑷⑼⑽得2121n n U U =当然,编者可能认为在利用⑴⑵两式时,取0→∆t ,笔者认为也不妥,因为这样求得的是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有效值跟瞬时值也不是一个概念。
二.高考命题者不要回避微积分:高考命题者在高考命题时,故意避开微积分,命的题实在避不开微积分,设计的答案也是取的一些中间过程或一些特殊情况,对高中学生的正常学习是一种错误引导。
例如:(2003年高考物理江苏卷)如图2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m r ⋅Ω=1.00,导轨的端点P 、Q 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m l 20.0=。
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应强度B 与时间t 的关系为kt B =,比例系数s T k /020.0=,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在0=t 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 、Q 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滑动,求在s t 0.6=时金属杆所受的安培力。
命题者设计的答案:此题的关键是解出t 时刻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
以a 表示金属杆运动的加速度,在t 时刻,金属杆与初始位置的距离221at L =①,此时杆的速度at v =②,这时,杆与导轨构成的回路面积lL S =③,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Blv S t B E +∆∆=④,其中k tkt t t k t B =∆-∆+=∆∆)(⑤,将①②③⑤式代入④式得223klat E =。
这样的解法,存在两点误区:⑴为什么感应电动势可以写成Blv S tBE +∆∆=;⑵S tB∆∆解出的应该是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而题目中要求的是t 时刻的瞬时值。
再解:由感应电动势的导数形式可得Blv dt dB S dt dS B dt dB S dt BS d dt d E +=+===)(φ⑥。
将①②③⑤式代入⑥式可得223klat E =。
由于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均匀变化(kt B =),所以dtdB是定值,S t B ∆∆解出的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与瞬时值相等,命题者设计的答案利用了这一特殊性。
可这样的处理对高中物理教学起不到好的指导作用,如高考命题者设计答案时,利用微积分处理,一方面显得更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能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图2三.高中物理教师课堂不能回避微积分: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碰到微积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时,采取的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而是采取了回避态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理解物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2000广东高考)面积很大的水池,水深为H ,水面上浮着一正方体木块。
木块边长为a ,密度为水的1/2,质量为m 。
开始时,木块静止,有一半没入水中,如图所示。
现用力F 将木块缓慢地压到池底。
不计摩擦。
求⑴从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中到停在池底的过程中,池水势能的该变量。
⑵从开始到木块刚好完全没入水的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此高考题时,只给学生讲解该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殊不知,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笔者以第⑵问为例采用另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分析:从开始到木块刚好没入水的过程中,对木块运用动能定理得:02F aW mg W +⨯-=浮①,只需求出浮力做的功即可,2442113284aa W F ds ga sds ga ga mga ρρρ===-=⎰⎰浮浮水水水②,将②代入①得力F 所做的功mga W F 41=。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推广新课标,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材编纂者、高考物理命题者把好航标,高中物理知识传授者紧紧把握航标,充分应用数学这一工具,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图3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很多伟大的成就,建立了经典物理理论,比如: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另外,在数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创立了微积分。
微积分(Calculus )是研究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有关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分支。
微积分是建立在实数、函数和极限的基础上的。
微积分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用"微元"与"无限逼近",好像一个事物始终在变化你很难研究,但通过微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那就可以认为是常量处理,最终加起来就行。
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
它是一种数学思想,‘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
无限就是极限,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它是用一种运动的思想看待问题。
微积分堪称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高中物理中,微积分思想多次发挥了作用。
1、解决变速直线运动位移问题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x=vt ;但变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的位移如何求解呢?例1、汽车以10m/s 的速度行驶,到某处需要减速停车,设汽车以等减速2m/s 2刹车,问从开始刹车到停车,汽车走了多少公里?【解析】 现在我们知道,根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公式at v v +=02021at t v x +=就可以求得汽车走了0.025公里。
但是,高中所谓的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应用了微积分思想:把物体运动的时间无限细分。
在每一份时间微元内,速度的变化量很小,可以忽略这种微小变化,认为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根据已有知识位移可求;接下来把所有时间内的位移相加,即“无限求和”,则总的位移就可以知道。
现在我们明白,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时候的位移等于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即2021at t v x +=。
【微积分解】汽车在减速运动这段时间内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t at v v 2100-=+=,从开始刹车到停车的时间t=5s , 所以汽车由刹车到停车行驶的位移km t t t at v dt at v dt t v x 025.0)10()2()()(50252050050=-=+=+==⎰⎰小结:此题是一个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求位移问题。
对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只要结合物理知识求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画出v -t 图像,找“面积”就可以。
或者,利用定积分就可解决.2、解决变力做功问题恒力做功,我们可以利用公式直接求出Fs W =;但对于变力做功,我们如何求解呢?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以恒定速率v 沿半径为R 的竖直圆轨道运动,已知物体与竖直圆轨道间的摩擦因数为μ,求物体从轨道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解析】物体沿竖直圆轨道从最低点匀速率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在不同位置与圆环间的正压力不同,故而摩擦力为一変力,本题不能简单的用s F W ⋅=来求。
可由圆轨道的对称性,在圆轨道水平直径上、下各取两对称位置A 和B ,设OA 、OB 与水平直径的夹角为θ。
在θ∆=∆R S 的足够短圆弧上,△S 可看作直线,且摩擦力可视为恒力,则在A、B 两点附近的△S 内,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可表示为:)(θμθμ∆-+∆-=∆R N R N W B A f 又因为车在A 、B 两点以速率v 作圆周运动,所以:综合以上各式得:θμ∆-=∆22mv W f故摩擦力对车所做的功:22222mv mv mv W W f f πμθμθμ-=∆∑-=∆-∑=∆∑= 【微积分解】物体在轨道上受到的摩擦力N F f μ=,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摩擦力所做的功为22022)(mv d mv d R N R N W B A f πμθμθμμπ-=-=--=⎰⎰小结:这题是一个复杂的变力做功问题,利用公式直接求功是难以办到的。
利用微积分思想,把物体的运动无限细分,在每一份位移微元内,力的变化量很小,可以忽略这种微小变化,认为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接下来把所有位移内的功相加,即“无限求和”,则总的功就可以知道。
在高中物理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我们讲过的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感应电动势、引力势能等都用到了微积分思想,所有这些例子都有它的共性。
作为大学知识在高中的应用,虽然微积分高中不要求,但他的思想无不贯穿整个高中物理。
“微积分思想”丰富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手段,拓展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Rmv mg N R mv mg N B A 22sin sin =+=-θθ求解在立体斜面上滑动的物体的速度一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μ恰好满足αμtg =,α为斜面的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