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分析

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分析

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分析
肩周炎又名“五十肩”、“漏肩风”。

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

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

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后期可造成关节粘连,活动功能受限,所以又称“肩凝症”、“冻结肩”。

肩关节是由肩胛盂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关节,两骨之间借助于关节囊相连接,其周围还有小关节、韧带、肌肉、滑囊等组织,起到保护、固定并加强肩部的各种运动作用。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所致。

常因跌仆闪挫,经脉受损,血溢脉外,气滞血瘀,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或劳累过度,气血不足使筋失所养,筋脉拘急,或因久居湿地,露肩当风,风寒湿邪入侵,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外伤、劳损、及周围组织病变牵连等因素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刺激神经而致疼痛及功能障碍或因内分泌紊乱导致局部血循环不良,淋巴回流受阻,炎性渗出淤积,日久纤维素沉着粘连形成。

本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1,疼痛:起初时肩部是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且呈持续性。

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剧。

疼痛可向四周放射。

当肩部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

受寒冷刺激后可使疼痛加剧。

2,活动受限:初期多因活动时牵拉疼痛,患者处于恐惧性心理选择保护性的静止不动,后期多因肩部长时间缺乏运动,导致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粘连从而失去其运动的功能。

本病的检查要点主要是压痛点(肩髃穴、秉风穴、肩贞穴等处)和各方向活动受限为主。

有外伤史的应拍摄肩部x片作为鉴别。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1,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玻璃粘连、滑利关节。

2,部位:肩关节周围及上肢部。

3,手法:揉法、拿法、拨法、点法、弹筋法、摇法、抖法。

4,取穴:主穴:肩髃、肩髎、肩贞、云门穴,肩峰内侧缘压痛点。

辅穴:肩井、天宗、中府穴曲泽、手三里,肩胛内上角压痛点。

5. 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患肢垂于床边,医者站其患侧,掌揉三角肌、冈下肌,数遍。

然后双手拿揉斜方肌和肱三头肌,数遍,使其放松,并有透热感。

最后重点拨揉大圆肌、小圆肌和背阔肌上部,以松解其紧张,拨离该部粘连。

(2)医者用拇指点按、拨揉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肩井穴,各半分钟。

然后用拇指点按、拨揉肩胛内上角和肩峰内侧缘痛点,以有酸痛传导感为宜,力度要深透而柔和。

(3)患者健側卧位,医者站其背側,用双手拿揉患上臂,重点拿揉三角肌,2~3遍。

然后将患上肢置于背后,即肱骨内旋位,点按、指揉喙肱韧带部数遍。

(4)患者仰卧,医者站其患侧,多指拿揉胸大肌,3~5遍。

然后点按中府、曲泽、手三里各半分钟。

最后握住其手腕部做肩关节内旋和外旋摇法。

(5)患者正坐,医者站其患侧后方,用多指拿揉颈项部肌肉,2~3遍。

然后握其掌指部搭与同侧肩头,另一手握住肘部做前后环绕摇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笔者认为治疗原则是针对肩周炎的不同时期,或是其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肩周炎的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一般而言,若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可使病程缩短,运动功能及早恢复。

1、在肩周炎早期即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状较重。

而功能障碍则往往是由于疼痛造成的肌肉痉挛所致,所以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缓解疼痛除采用推拿按摩外还可采用吊带制动的方法,使肩关节得以充分休息;亦可使用疏经通络、消炎止痛的外用贴剂,必要时可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

在急性期,一般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使病程延长。

一般可采用针灸、干扰电等或是自我采取一些主动运动练习,保持肩关节活动度,在急性期限过后方可推拿按摩,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的目的。

2、在肩周炎的冻结期关节功能障碍是其主要问题,疼痛往往由关节运动障碍所引起。

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

治疗时在推拿按摩的基础上可以用理疗、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以达到
解除粘连,扩大肩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

在这一阶段,应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除了被动运动之外,病人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开展主动运动的功能训练,主动运动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在肩周炎恢复期以消除残余症状为主,主要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在先期已发生废物性萎缩的肩胛带肌肉,恢复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弹性和收缩功能,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