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栽培管理技术知识(doc 21页)柿树幼龄结果树管理技术一、生理特点及栽培要求初挂果柿树,树体的营养生长势强,枝梢生长旺盛。
枝梢生长与花、果发育争夺养分、水分的矛盾突出,而且在这些竞争中,枝梢生长占据明显优势,致使在这一阶段落蕾、落花、落果多,坐果率低。
落果虽然有明显的高峰,即谢花(5月谢花)后3一5天1次,六月幼果期1次。
但从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到果实开始转色前约1个月,均有陆陆续续落果现象,以7月为比较明显。
幼龄挂果树坐果极不稳定,稍遇一些不良的外界影响,如早、涝、病虫、大风等等,都可能导致果实的大量脱落。
从定植后第四年开始挂果至定植七八年后进入盛果期这一阶段,大体上又分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挂果的头两年,树体营养生长极强,管理上以扩大树冠为主,使其迅速形成树冠骨架,适当以果压梢。
这时期按幼树阶段管理。
后一时期是挂果两年后到盛产期前,这时柿树已向丰产、稳定阶段迈进,虽然营养生长仍占主导地位,但优势已不那除土壤施肥外,还应根据树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叶面追施。
一般在春梢期、花期、幼果期喷施氮、钾、磷、锌、硼等肥料。
开花多的,树势较弱的还可增施氮肥、腐殖酸肥。
水分管理。
在不是过于干旱的地区,只要做好覆益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不必淋水抗旱。
重点应注意花期及幼果落果的敏感期,即第一、第二次落果高峰期抗旱就可以了。
三、土壤管理这一阶段在土壤管理上首先是继续完成全园的深翻改土工作,只能提前,不能往后拖。
因柿树忌伤粗根,粗根受损伤后不易愈合,影响水肥吸收,会严重削弱树势,导致病害流行,故改土宜尽早完成。
在南方,4一6月的雨季常有暴雨,但雨过之后便是烈日当空,树体及土壤的水分蒸发极快,常常会出现一干一湿交潜情况,这时柿果还处在最不稳定的幼果期,如果这种变化过于剧烈,会造成柿幼果的异常脱落,而良好的树盘覆盖,可以大大缓和这种变化幅度,减轻异常落果程度。
所以覆盖不但保持土壤水分,还是柿树保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修剪柿树芽有4种,即混合芽、叶芽、隐芽和副芽。
柿树挂果主要靠混合芽。
在一条营养枝上,一般顶部第l一3片叶的叶腋均能着生混合芽。
健壮的枝条上混合芽形成的部位还可上移,枝条中部的芽为叶芽。
到了枝条下部,叶腋产生的芽为隐芽,最后在枝条基部两侧有1对副芽。
混合芽在抽生后,便形成结果枝,在枝的中下部几节开花、结果。
叶芽抽生后只能成为营养枝,即不能开花结果。
隐芽和副芽一般不萌发,在枝条上部受到创伤,或自枯进行自我更新时,隐芽和副芽才会萌芽,它们萌发的枝长势极旺,往往形成徒长枝,特别是副芽,萌发后长势很强。
因此,整形及修剪必须注意柿树各种芽的特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整形的重点是完备侧枝上的各级枝序,均匀地配置结果枝组。
一般4—6级以上的枝序会自然形成结果母枝。
对于一些直接着生在骨干枝上的营养枝,只要位置恰当,光照好,便可以留作结果母校。
如果其长势较强,则可对其进行环割或环剥以削弱长势。
对于扰乱树形的徒长枝应及时抹除。
一年大约修剪3次,即冬剪、春剪和夏剪。
冬剪在将近落叶时便可开始,早剪有利于在剪口附近形成混合芽。
首先是对过长的夏秋梢进行短截,以避免枝条过长,树冠封行过快。
剪口应在春夏梢或夏秋梢分界处,因为在春梢或夏梢的上端易形成混合芽。
冬剪的另一作用是清园,将病虫枝剪除,将枯枝落叶深埋或集中烧毁,对树干进行涂白,树冠喷洒3一5波美度石流合剂,清除越冬病虫。
春剪在春季抽梢现蕾后到开花前进行,有5种处理方法:l、对上年冬季放的结果母枝春梢段、夏梢段均抽发结果枝的,宜尽早将上部的夏梢段剪去,保留春梢段的结果枝结果。
如夏梢段或秋稍段抽发营养枝,而春梢段抽发结果枝的,也应尽早将夏梢或秋梢段剪去。
春、夏、秋梢均弱,全部抽发营养枝的则回缩到春梢段。
2、对结果母枝上抽发过多结果枝,导致结果枝密挤时,可疏去部分结果枝。
3、对冬剪时留枝过多,春梢抽发后发现树冠过于密挤的或有扰乱树形的枝,可在春季进行疏枝,剪口宜涂药保护。
4、将近开花时,对仍未停止生长的结果枝及营养枝进行摘心,一般在最上面一朵花上留6—8叶摘心。
注意留叶不能太少,太少时一是不利于将来的果实发育提供足够养分;二是若挂果少,该枝仍旺,会抽发夏梢,对夏梢反复搞心后,春梢留叶少的枝在冬剪时留芽少,不利于下年连续结果。
若在开花前自然封顶的枝梢,可不必摘心。
5、对发现有炭疽病为害的春梢,宜尽早剪除,减少花后对幼果的传染。
夏剪在谢花后进行,首先是对抽发的夏梢,展叶前留2一3叶反复摘心,使其少消耗养分;其次是在第一次生理落果后即进行疏果,一般根据枝的负载量定果,强枝留2一3个,中等强枝留l一2个,弱枝不留果或留1个。
同一结果枝上的两果要留有一定距离,以避免将来果实发育膨大后密挤。
为防止炭疽病造成落果,留果量可适当比计划产量多些。
另外,对幼龄结果树一般可以不保留夏、秋梢,在反复摘心控制后,冬剪宜在春梢与夏、秋梢交界处短截,只利用春梢作下年结果母枝。
如遇不良天气,幼树易落果。
幼果落光后,失去了负载的幼树会转旺,大量抽发夏秋梢。
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控制施肥,必要时可使用生长抑制剂。
因此,对于落花落果严重、过于壮旺的树(即抽发枝梢粗壮的树),可以将冬剪推迟,在现蕾后尽早进行春剪。
秋梢细弱的树,则可在冬剪时将秋梢段剪去,春季发芽后视树冠大小再酌情进行春剪,以控制树冠。
五、综合保花保果措施柿的落花落果在一般情况下有3个较集中的时期。
一是开花前的落果,二是谢花后3一5天开始的第一次生理落果,二是盛花期后25一30天的第二次生理落果。
对幼树来说,3次落果的主要因素均为柿幼树营养生长过旺,消耗养分过多。
此外,花器发育不良也是落蕾及第一次生理落果的重要原因。
柿幼树营养生长过旺有林、柿树本身的遗传原因,也有外界的影响,如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等等。
除了在正常情况下3次明显的落花落果高峰外,由于外界条件的异常随时会引起大量落果,如在花期及幼果期长期阴雨,光照不足,易引起树体生长旺而不充实,光合作用差,新叶制造的养分不足以供给幼果发育,激素(主要是赤霉素)的合成受阻,因而导致异常落果。
土壤过干或过湿,土壤含水量变幅过于剧烈也会导致大量落果。
引起落花落果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主要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过于剧烈而引起。
由于幼树期营养生长占有优势地位,幼果在与枝叶争夺养分与水分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导致大量的落花落果。
因此缓和枝叶与果的竞争,降低枝叶的竞争优势,是保花保果的基本出发点。
l、加强管理,使很深叶茂,树体健壮健壮的树体,本身吸收、制造、贮藏的养分多,提供给枝叶及花果的养分丰富,从而减轻了枝叶与花果争夺养分的矛盾。
树体健壮,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强,对抵抗不良外界条件的能力就强,例如根系发达,分布深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强。
甚至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若遇到干旱,其抵抗干旱的能力就增强,对稳果有利。
2、培养健壮的结果母枝健壮的结果母枝本身贮备营养比较丰富,其花芽质量高,健壮的结果枝坐果较稳;弱的结果枝花的质量差,幼果往往在第一次生理落果阶段就大量落果,很少能存留到第二次生理落果之后。
幼龄结果树的结果母枝往往是由春梢的落花落果枝及夏、秋季抽生的营养枝发育而来,因经过较长时间的生长及养分积累,所以能成为优良的结果母枝。
以夏、秋梢作为结果母枝的,必须施好攻夏、秋梢肥,可配合进行根外追肥,直接补充叶面营养,并尽可能地在其自剪前摘心,促其老熟,争取推迟落叶期,使其在落叶前能制造更多的养分。
3、花期环割或环剥对生长势不太旺的树,可在主干或主枝上环割1一2圈,深达木质部;对长势较旺的树可采用环剥的方法,剥口宽0.3一0.5厘米,环剥后对剥口涂抹杀菌剂保护,如用300一500倍甲基托布津稀释液涂抹,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起来。
环割在初花期进行第一次处理,谢花后10天再进行1次。
环剥则在盛花期进行一次即可。
也可用12一14号铁丝在花前一周捆扎枝干勒断树皮,约20一25天再将铁丝解开。
4、在花前或花期喷洒微肥与激素调节(l)、在花前或花期喷0.L%硼砂或0.1%钼酸铵,混合0.2%磷酸二氢钾(不能用含有2.4—D)及0.3%尿素或绿旺1号、2号1000倍液,可明显提高坐果率。
也可喷洒50ppm“九二0”,在花期和幼果期各喷一次。
(2)、为防止幼树抽发夏梢造成落果,可在夏梢抽发前7—10天,用15%多效唑150一250倍液叶面喷洒,可削弱枝梢长势,提高坐果率。
5、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和补充锌肥柿树的生长势较强,特别是幼年结果树更是生长旺盛,如不控制,则营养生长很易过旺,极难挂果。
主要在春季控制氮肥,即对生长势旺的树,春季不能多施含氮化肥。
增施磷钾肥和锌肥也很重要。
早春要集中施磷,在春梢叶面追肥时可喷施锌肥和过磷酸钙浸出液。
6、加强水分管理注意开沟排水防涝。
同时树盘应覆盖,防止干湿变化剧烈,以调节土壤水分变化。
7、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重要因素,如角斑病、炭疽病、柿绵蚧都是导致严重落果的病虫害。
病害造成的大量落果比虫害更为常见,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地区,从谢花开始,就应加强对病害的防治,才能确保较高的坐果率。
六、病虫防治1、炭疽病该病是柿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受其为害,造成柿树大量落叶、落果、新梢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l)、主要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以新梢和果实受害最严重。
叶片症状;叶片受害时,由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褐斑,逐渐向叶柄扩展。
病叶常从叶尖焦枯,叶片易脱落。
新梢症状:新梢受害时,初期产生黑色小圆点,扩大后呈长椭圆形的黑褐色斑块。
若新梢抗病力强,则在新梢上形成深及木质部的腐朽斑块,以后病斑干枯变硬,中部凹陷,木质部纵裂,病梢极易在病斑处折断。
若新梢抵抗力差或环境条件适宜病菌生长,则病斑环绕新梢一整圈后向上、向下蔓延,新梢变褐色枯死,以后再向多年生枝蔓延。
病树轻则树上枯枝累累,重则整株树枯死。
果实症状:开始在果面上出现针头大、深褐色或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黑色病斑.病斑达5毫米以上时,病斑凹陷,中部密生轮纹状排列的粉色小粒点。
病斑深入皮层以下,果肉形成黑色硬块状。
每个病果上一般有l一2个病斑,多则达10余个。
病果提早脱落。
(2)发病规律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9℃,最高温度35—36℃,最适宜为25℃。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中越冬,也可在病果、叶痕和冬芽中越冬,次年初春即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分生孢子主要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侵害新梢和幼果。
病菌从伤口、气孔等孔口侵入。
病菌侵入后有一个潜伏期,从伤口侵入,潜伏3一6天后发病;从其他孔口侵入,潜伏6一10天后发病。
炭疽病一般在3月份开始发病,6月份病果开始脱落。
炭疽病在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因一般多雨季节气温已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利于病菌发育,每下一次雨,产生一次分生孢子,侵入树体一次,成为暴发性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