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doc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doc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

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

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

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

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

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

又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

体会也可以是札记。

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

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

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三、提纲式。

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

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洁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读了《妈妈的病》一文,可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编列提纲:(1)妈妈犯了一种怪病,既不上医院,也不让人说;(2)妈妈给奶奶送年礼是一只又瘦又小的鸡;(3)妈妈给外婆送年礼是四只又大又肥的鸡和一大包的年礼;(4)作者抨击少数妇女对母亲和婆婆的两种不同态度孝敬与不孝顺。

这样列提纲,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印象深刻。

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

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

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

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

如,提要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四、批注式。

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常用这种笔记方法在书头批注。

拉法第在回忆马克思读书时说:他常折迭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上作满记号,他不在书上写批语,但当他发现作者有错误的时候,他就常常忍不住打一个问号或一个惊叹号。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读书时常在字里行间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在书的空白处,往往还有评语。

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全文逐字、逐句用朱墨两种色笔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五、书签式。

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

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

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六、卡片式。

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

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再按书卡分类存放。

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

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

每天拿出几张卡片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脑子积累的词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

写作时,就可以从脑子的储蓄库里搬出来用,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

做卡片时有四点小的要求: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

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

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七、剪报式。

凡是遇到处理的废报、废书,在完全抛弃之前,可以检查一下其中是否有适合留下的文章。

不管是一句名言还是一幅图画,都可以剪下在粘贴在自己准备好的剪报本上,空闲时象翻相夹那样随意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呢。

八、索引式。

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

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

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

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索引笔记只需要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地方介绍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地方(现已不存)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

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巴比伦文献中,空中花园始终是一个谜,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现在科学家证实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其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King Nebuchadnezzar)!古巴比伦建筑成就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自称月神的后裔,是古巴比伦最伟大的国王。

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被记录在一根石柱之上,这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法典囊括了政治、宗教、经济等多个领域,以至于对于婚姻问题都涵盖其中,充分的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所以说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关于皇权天授的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预示着古代的人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公元前1595年,赫梯国王穆尔西利斯一世攻占并扫荡了巴比伦城,马尔杜克神像也被掠走,但是赫梯军队由于国内的宫廷政变而迅速撤离,不久喀西特人(或译为加喜特人)占领了这里建立了喀西特巴比伦王国,史称巴比伦第三王朝。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古巴比伦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埃特梅兰基塔庙的座每边长91.4米,埃特梅兰基塔庙上有7层。

据说,这就是《圣经》创世纪中耶和华变乱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

古巴比伦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也引人注目。

古巴比伦城垣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

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规模建设。

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

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

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巴别塔巴别塔,或称巴比伦塔、通天塔。

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

此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如今,巴别塔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尤其在语言翻译领域,人们常用攀登巴别塔来形容某人向语言翻译领域中的困难发出挑战,不畏艰险,勇敢攀登学术领域高峰之意。

古巴比伦神话传说著名史诗《埃努玛埃立什》(又称《咏世界创造》)主要汇集了苏美尔民族的创世思想,着重歌颂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玛尔都克的事迹。

这首诗约一千行,成书于约公元前十五、十四世纪,后经学者从七块泥板中考据整理出来,故又称七块创世泥板,它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创世神话的题材之一。

这个神话故事是巴比伦文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表现了巴比伦人对创世、人类起源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两河流域国家政治的统一,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还表明巴比伦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转变的历史进程。

在诗中,提亚玛特代表了阴性世界,她不满众神的强大,欲惩治诸神,代表阳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辈的威力,先斩后奏,夺取王位。

埃阿之子玛尔都克继承父业,成为阳性世界的首领,他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战胜神母提亚玛特,体现了男性的刚强和伟大。

这个故事与古希腊神话中地母盖亚和众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现了历史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反映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不断统一强大的现实,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王权神授的宗教观念。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

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伦的名字。

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

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

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