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应用语言学有理论应用语言学有理论,依据如下:更详细的见书P121、没有人事先准备了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供应用,应用语言学常常要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建立和完善语言学理论。
2、任何层次的应用都包含了下位层次的理论和提供了上位层次的理论。
这是吸取了毛泽东关于“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证实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3、语言学之外也有理论。
本体语言学可以从语言学之外吸取理论,应用语言学也可以。
如戴昭铭借鉴法学的无罪推定原则来讨论“涉及到、见诸于”等叠架形式的规范问题,另外“规范就是服务”这个理念也是从管理学中吸取的。
4、应用语言学理论最根本的来源是语言生活实践。
5、最根本的根据是因为应用语言学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基本理论。
例如:动态理论、层次理论、中介理论、浅显理论、人文性理论、交际理论、全息发展理论等。
这些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2.网络语言的使用带来了哪些新东西?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
”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用语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网络语言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东西,如下;1,网络语言主要依据文字形式进行互动交流,也就是主要靠视觉进行交流。
因此网络语言带来最大的就是网络语言形式的改变。
网络语言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语音谐音型。
谐音型网络语言又可以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
(1)数字型谐音:通常是指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合成为一系列简单易记、输入便捷的字词。
比如:“7758”指“亲亲我吧”;“886”表示“BYE-BYE喽,再见”;“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是通过汉字的读音与数字的读音相近,由数字的读音来谐汉字的读音,来达到意到而速度快的效果。
(2)汉字型谐音:这种方式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
比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而经“大侠”的谐音“大虾”的出现,凭空多了些诙谐幽默。
还比如“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板猪”是“版主”的谐音。
2、符号象形型。
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加以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全新的象形表达方式,或以形会意,或象形隐喻,其表意效果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笑”作为例子,“:-”这是最普通的、最基本的一张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的张开嘴笑;“:-)”表示微笑“8-)”这是眼镜一族的专用笑脸;“;-)”指抛媚眼的笑;“1-D”哈哈的笑;“l-P”是捧腹大笑,此类网语还有:用“:-(”表示悲伤难过;“:-!”表示不屑一顾,等等。
3、英汉简缩型。
英汉简缩型多是英语常用词的缩写。
使用这种缩语的网民多少知道一些常用英语。
常见的英语缩略语有:AFAIK(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CU(See you)再见;OIC(Oh,I see)哦,我明白了;R U THERE(Are you there?)你在那里吗?英语减缩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每个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来表示整句话,例如AFAIK、BTW、JAM;另一种是用字母和单词之间相近的读音来减缩单词或词组,例如CU、OIC、R U THERE,有时这两种方式会同时使用,例如CUL(See you later)再见。
当然也有不少汉语缩略语,例如:“MM”即妹妹;“GG”哥哥;“BB”宝宝。
这是利用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表示一个词。
词语简缩以后,比起规范的汉语或英语其输入速度肯定是快了很多。
除了形式上的改变之外,网络还给我们的语言带来了新特点。
是语言更具创造性,幽默性,形象性。
1、创造性。
这一点上文的举例已经非常鲜明,在介绍符号象形型网络语言中,关于笑的例子估计读者已有所体会,对此不必做过多分析。
网络语言中的奇思异想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也许网民们觉得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2、幽默性。
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找乐”,而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语言无疑增加了交流的乐趣,使上网成了一件轻松而又有趣的事情。
反过来,众多网民在找乐的过程中,又创造了大量新鲜的网语,不断丰富着网络语言的词汇。
3,形象性。
我们刚才提到的键盘特征性能够体现网络语言的形象性,除此之外,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语言上。
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把“这样子”连为“酱紫”(受到港台腔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
当然,一个事物的出现是双面的,既有利又有弊。
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主观性和不规范性甚至是低俗性。
1.主观性。
网络语言更富于主观色彩,它无视传统语法,随心所欲,而且有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试图冲破束缚的倾向。
一篇网络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有爱上之后,才发现有点鸡肋。
”“有点鸡肋”这种反常搭配善于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是网络语言经常使用的手法。
2.不规范性。
这是前三个特点的必然后果。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完全是病句。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语言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
3.网络的使用主体是形形色色的,并且由于网络交际可以是匿名的,所以有一部分素质低下的网民在网上发表一些下流或者低俗的语言评论,并且这些评论在网络上传播速度很快,对其他网民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也起阻碍作用。
网络语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东西,对于因网络语言的发展要顺其自然,积极引导。
接收其好的精华,去除糟粕,以促进语言发展。
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能完全赞同于老师观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从语言的本质的功能方面给语言下的定义。
这个定义揭示了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工具性。
但是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
这里说的人文性,不包括属于上层建筑的有阶级性的部分。
语言的人文性不仅仅表现在是文化的载体,还表现在运送——传播方面。
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二元论。
交际是包含文化的交际,简略地说语言室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不能因为没有说是文化的载体就一定片面,而是要看所说的交际里面是不是包含了文化。
其实说是文化的载体也不全面。
更全面地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思维、交际的工具。
也就是说,认知、思维只是是交际的一种方式,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包括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这一点。
总之,社会中的人需要协调,需要交际。
语言就因此而产生和发展。
语言存在于交际中,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
交际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力和目的,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
总而言之,交际是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于老师赞同的思维工具说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把语言认为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说法更加全面4,习性原则,理性原则5,“语言文字工作必须遵循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周红照) 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语言文字工作必须遵循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做促进工作,这句话理论上强调了语言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具有历史意义。
1,重视了“自然”—语言发展规律,尤其是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
2,重视了“势”——趋势和动向,尤其是重视人民大众和第一线干部的理解支持和介入。
重视了引导,还重视了人在语言工作中一定的能动作用,但又同时不过高估计人在这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起了促进语言发展的作用,但是人又不能左右语言的发展,而是人去引导语言的发展。
6,为什么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人的层次和语言层次的关系是:首先,不同层次的语言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不同层次的人使用语言的情况不同。
最后,如果说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是他的主体语言,总的语言是客体语言,那么,不同层次的人的主体语言在客体语言里处于不同的层次。
因此我们说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比外表等第一形象更加内在,更加真实。
7,为什么语言文字工作不搞纯而又纯?规范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新的语言现象也不能为所有人认同和理解,强调纯而又纯,是行不通的。
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是在规范中发展的。
我们的规范工作是使语言规范的发展。
首先,人不纯,大家对纯洁语言没有标准,也就没有纯洁的语言。
其次,人学习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人能掌握纯的语言再次,纯而又纯,否定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最后,不纯的语言,也是语言的一部分8.谈谈外来词在我国使用的现状,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汉语是在外文化的逼迫下改造而来的。
与汉末魏晋主动接受由梵文汉译外来语的情况不同,今天我们说话、思维、写作所用概念和修辞已不完全来自母语的语源,尤其是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词汇如“社会”、“银行”、“政治”、“经济”都是外来词,它们深入生活各个方面,被广泛使用。
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10%以上的比例,据统计,总数有近万个,仅音译词就有2000 多个,主要分布在政治、经济、科技、商业、体育、通俗流行文化等方面,分别来自于梵文、拉丁文、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俄语、英语、法语、德语等,比如从俄语中吸收来的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从法语中吸收来的蒙太奇,从英语来的巴士、芭蕾、汉堡等,数量最多的是英语。
应当说,进入汉语的外来词在数量和使用范围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注:来自于一篇论文,建议选部分话语)对待外来词应当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现在有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如连“野蛮女友”这样的东西也成了流行文化,影视娱乐界的“哈韩、哈日”现象让人费解;还有许多大学生连语文都没学好,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考试上。
长久下去,必定会导致新“迷惘的一代”的诞生。
现代汉语正处在要加以自我批判和规范的“危急”时刻。
不过,并不需要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