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 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制度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反倾销法律制度
1.倾销与反倾销法的含义
(1)倾销概述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倾销的定义是:倾销是指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一国产品以低于
正常价格的价格向另一国出口并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此定义包含三层
意思:
①产品出口价低于正常价值;
②倾销产品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③倾销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根据倾销产生的目的、持续时间长短等因素,倾销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倾销概述 倾销与反倾销法的含义 反倾销法的含义 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定 反倾销法的性质 反倾销法律制度 反倾销法的程序规定 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反倾销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法的含义 反补贴法律制度 反补贴法的法律规定 反补贴与反倾销的差别
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律制度
①偶发性倾销
这种倾销并非基于出口国的某种特定贸易政策导向,而仅仅是个别生产商偶然的行为,没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可以视为是一种国际贸易中的微弱行动,不会干扰进口国的市场秩序,也不会对进口国的产业造成损害。

因此,各国反倾销法一般对偶然的倾销不予追究。

②短期性倾销或间歇性倾销
此种倾销依出口商的意图不同又可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a.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b.开拓新市场;
c.在竞争中以价格手段击败对手;
d.报复别国生产商在本国市场的倾销行为。

③长期性或持续性的倾销
长期的倾销也可分为三种情况:
a.在国外低价倾销的同时,在国内维持高价格;
b.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同时维持国内高价;
c.获得政府的支持、奖励及补贴优惠或特权。

(2)反倾销法的含义
反倾销法是调整进口商、出口商和进口国生产商在产品出口和进口过程中发生的倾销与反倾销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①反倾销法调整的对象非商品交易关系,而是市场竞争关系。

②反倾销法的主体是复杂多样的。

反倾销法的主体不仅有出口国的出口商、进口国的进口商,还包括进口国中与此交易并无直接关系的生产商(倾销行为的受害人)和政府参与调查、监督和处罚的有关行政部门。

③反倾销法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法律。

一般反倾销案件由行政部门受理而非法院,如我国的商务部。

这是因为倾销行为对一国特定工业部门的生存关系密切,它不仅涉及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危害国家的利益。

(3)反倾销法的性质
反倾销法存在着两重性。

①反倾销法是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

要维护一个秩序,只依靠市场本身或积极的政策是不充分的。

反倾销法把政府的反倾销政策限定在法律范围内,不失为解决倾销给一国国内秩序造成损害问题的可行方法。

②反倾销法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学大量的研究结果和经济学实证分析发现:
a.反倾销经常导致反竞争的后果,比如赶走了外国竞争者,却在国内留下一个垄断者;
b.反倾销立法在本质上也具有歧视性,因为国内销售商和外国出口商的同样行为由于制度使用不同经常遭受不同的处理;
c.反倾销也经常给进口国福利带来损失,比如倾销税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劣质产品替代不了优质产品等。

(4)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①1904年加拿大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反倾销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成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在第6条中对反倾销问题仅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又形成了《关于执行GATT第6条中的协定》,即《反倾销守则》,由此,更多的国家进行了反倾销立法及立法完善。

②我国在1994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中首次规定了反倾销条款,接着1997年3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反倾销的法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2001年11月又颁布了新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2.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定
反倾销法融实体规定与程序规定于一体。

(1)西方国家征收反倾销税的条件
西方国家惩罚反倾销的主要措施是征收反倾销税。

征收反倾销税主要有以下条件:
①价格条件
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则存在倾销。

西方国家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分别确定不同的正常价值的标准。

对市场经济国家,其正常价值通常是采用出口国的国内销售价格;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其正常价值通常采用一个“替代国”或“类比国”的类似产品的价格。

②损害条件
在被指控倾销产品的调查过程中,除了证明该产品存在倾销,还要证明因该产品的倾销而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威胁,或实质阻碍某项产业的建立。

③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
只有倾销产品导致了进口国有关产业存在损害,即倾销产品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才能征收反倾销税。

(2)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条件
①存在倾销事实
倾销是指进口经营者将其进口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在进口国家或地区市场上销售的行为。

这里的两个关键概念是“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

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有:
a.本国价格。

即适用条件是进口产品的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有可比价格,
这个可比价格就是正常价值。

b.第三国价格。

即适用条件是进口产品没有本国可比价格,但有其相同或类似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可比价格,这个可比价格可以作为正常价值。

c.构成价格。

其适用条件是在没有本国可比价格时,可以将其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费用和利润所组成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

按照《反倾销条例》规定,本国价格优先适用,第三国价格和构成价格之间可选择适用。

确定出口价格的方法包括:
a.购买价格。

当进口产品有实际支付价款或应当支付价款的价格时,该价格就是出口价格。

b.进口商销售价格。

如果进口产品没有上述购买价格,或者价格难以确定,就以该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为出口价格。

这里的独立购买人往往是指与出口商无利害关系的人,否则就可能导致进口商与出口商勾结造成价格确定困难。

c.推定价格。

即在进口产品无购买价格,或者价格难以确定时,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根据合理基础所推定的价格。

倾销幅度指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差额占其正常价值的比例。

在确定倾销幅度时,《反倾销条例》要求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轻微倾销案件将不予受理。

②存在损害国内产业的事实
这种损害包括:
a.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b.对国内已建立的产业构成实质损害威胁,即虽未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但据现存的倾销形势来看,若任其发展则必然造成实质损害。

c.实质性地阻碍了国内建立相关产业。

③倾销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只有国内相关产业所受损害确系倾销造成的,才能对倾销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3.反倾销法的程序规定
反倾销调查程序是指一国负责反倾销调查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在国内受到倾销损害的相关产业的投诉,在进行立案调查时所应遵循的具体步骤(在特殊情况下,调查机关也可以基于确凿的证据自行立案调查)。

(1)反倾销调查的主管机构
我国反倾销调查中,倾销价格与损害的调查分别由商务部和发改委分别进行并作出初步裁定和最终裁定,但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作出。

(2)申请立案
①申请人资格
依照我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进口产品的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国内生产者或者有关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依据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向商务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

申请人应能代表国内某类产业,而不是一般的企业或组织个体。

②申请书内容
反倾销调查对申请书内容有严格的规定。

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反倾销主管当局才能对其立案。

③立案
商务部在收到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后,首先应审查国内相同产品的生产商对申请书所要求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的支持或反对情况;其次应核实审查申请中所列各项证据的准确性和充足性,以便判断证据是否充分和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