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摘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 1 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24首钢琴前奏曲》的和声手法,探索肖邦的这些和声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和声手法音乐表现对于肖邦 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
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作品2 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
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 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
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 ((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 l 9 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
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调性的选择与调性布局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
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 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的调性是 C大调,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 a小调,的调性就是 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就是其关系小调 e小调。
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 ,也就是说2 4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 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 l 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 2 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一 (S)一T 。
的调性布局: C一 g一 f~ C; 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的 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 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 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
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 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 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 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过等和弦进入到 a小调的终止四六和弦,这时候音乐的调性才明确为a小调。
这种做法为后来晚期浪漫派调性的动荡和调性布局的突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这首前奏曲是肖邦 l 8 3 1年创作的,正值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之后,肖邦为祖国命运感到担忧,全曲情绪忧虑,痛苦,色调暗淡是悲剧性的沉思形象。
这首前奏曲的主题是一个下行式的叹息音调,似乎是作曲家忧国忧民情绪的体现,全曲的主旋律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模进与发展。
此曲的和声进行为:G 大调:Ⅵ一K 6 4一 V—I—D大调:VI—K 6 4一V—VII 4 3/II—a,J、调 :VlI6/V 一 3VlI6/V — K 6 4一 VI— IV— II2一V —V/V —V —V7一Vl 37一I。
这是这首作品和声手法的独特之处。
除此之外的调性布局:b小调一C大调一b小调的调性关系也是比较特别的,选择了一个半音关系的大小调调性布局,因此在音乐的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对比。
这首前奏曲的 C大调部分虽然很短,仅仅四小节左右,但是情绪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作曲家在悲痛之余想得到心灵上的某种支持和希望,是一种内心的呼唤。
但是这种呼唤很快消失,继而转入了低音区的悲泣呜咽的旋律。
产生这一些列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作曲家的调性布局一小调式与大调式的色彩变化。
和声进行为:b小调:II2/V —V 6 5/V—VII 43一 VII 6 5一 V6 一 I— I6一 VII7/V — K6 4一。
V —I。
低音某些半音化的进行使得色彩相应的也变得丰富起来。
中间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J0URzAL 01 z NJ芝0 AR1-价芝价1-lT增五度和减四度的调性对置: A—E— A ,中大三度对置的调性布局: B—G一B 等等这些都与维也纳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有所区别,而属于浪漫主义乐派的调性布局。
前奏曲中有时也安排同主音大小调的对置。
例如 5bD大调前奏曲(雨滴)的调性布局: D ~ c一 D,具体的调性进行是这样的:A段 : D大调 (10小节)一 a小调 (4小节)一 b小调 (6小节)~ D大调(9小节), B段: c小调, A段: D大调。
由于 A —B —A再现处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音乐形象产生了变化,A段的雨滴感觉是比较柔和的落在每一个角落,整个旋律的色彩也是比较明亮的 ,中段在转为 c小调之后作品的色彩变得阴郁而沉重,加上钢琴织体的变化使得中段的音乐形象与 A 段的形象产生了比较鲜明的对比。
又如 f小调最后结尾处 8小节就是。
f小调与 F大调交替的变格进行,在小调结束前闪现出一丝大调的明亮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调性布局在音乐表现方面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不同的调性对比,获得调性色彩上的变化与和声发展的动力,造成音乐的起伏,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内容,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肖邦对于调性的布局并没有墨守成规,他敢于大胆的突破传统,进行创新。
这些精心设计的调性布局对他的2 4首钢琴前奏曲音乐内容的表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得原本并没有标题的 24首前奏曲各有不同的音乐表现意义,让后人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理解为其加上富有意义的标题。
二、各类和弦的运用与和声进行在肖邦的前奏曲中,各种和弦的运用与和声进行也是极为多样和丰富的,作曲家同时又很擅长把这些和弦巧妙地镶嵌于音型化的旋律之中,这样就产生一种融洽,柔和优美的效果。
1.和弦结构在肖邦的24首前奏曲中,除了运用各类三和弦与七和弦外,属九和弦的运用也是十分常见的。
的f小调前奏曲全曲以V9和弦结构为框架 ,音型化的旋律与和弦互为El音乐与表演版。
生成,使音乐既华丽又有一定的紧张度。
在的 D大调前奏曲中,开头从属九和弦分解音型开始,连续四小节的大属九和弦与小属九和弦交替 ,既有紧张度的变化又有色彩变化,直到第五小节才解决到 D大调的主和弦。
在这首着名的“雨滴”前奏曲中,作曲家运用连续的八分音符属持续音生动地塑造了雨滴的音乐形象,同时在多处都有属七和属九和弦的运用。
除此之外,属七十三和弦也很常见,由于其不协和程度与紧张度要强于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因此更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与强烈的戏剧性效果#F大调前奏曲第 13—16小节就运用了 B大调属七到属七十三的进行来配合旋律逐步增加紧张度。
在前奏曲中,减七和弦与半减七和弦的运用也较为常见。
如第 7小节的最后一个和弦 A大调的 VII2就是一个减七和弦,填充于 I I级到终止四六和弦之间,构成低音的半音化进行,使得音响听起来既紧张又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的降b小调前奏曲里也多处用到减七和弦,增加了和弦的紧张度,丰富了音响色彩,从而以此来表达出作曲家内心的的爱国主义激情与焦虑。
此外在作品的b小调前奏曲、的g小调前奏曲和的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 C小调前奏曲、的 e小调前奏曲中都有减七和弦的运用。
以上各种和弦结构的运用,在作品的音乐表现中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各类变和弦与离调进行中的特殊进行在 24首前奏曲中,变和弦的运用是很普遍的,如中7—8两小节的和声进行为:E大调: 5II 4 3一 V7一 D大调 :V7/II-V7一 C大调:V7/ II— V7一C大调 :5II 4 3一 V7。
在这些调性变化与和声进行中运用了到bII级变和弦离调的较为特殊的意外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构成一系列的低音半音化下行,造成这首乐曲的紧张和不稳定感,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焦虑不安的心情。
在 7降A 大调前奏曲中,第23—26小节的和声进行为:E大调 :V7一I—V/III一5V7/VI—V/II—b5V7/V —V7此处是副属和弦上行四度的连锁进行,其中运用了降五音的副属变和弦,这些和声进行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在这里运用以增强力度感和紧张度,表达了肖邦的那种强烈的不断奋斗的愿望和情绪。
第 14—16小节的和声进行 :e小调:II7一 5V 4 3一 3VII6 5一 VII7/IV —V7/IV ~ VII 4 3/V —VII 6 5/V 这里的和声进行中属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到 I V和 V级的离调形成几个声部的半音下行,表现出一种无限悲痛的感情,此曲曾在肖邦的葬礼时由教堂的管风琴演奏。
除此以外,第 6小节中的和声进行:II2/V —V 6 5/V —VII 4 3其中运用了副下属到副属的和声进行,使得和弦效果产生了微妙的色彩变化,构成了低音半音化下行,反应出作曲家试图使自己激动的心情得到平息,同时低音半音化下行的进行塑造了一种叹息式的音乐形象。
大调雨滴前奏曲中第l 3一l4小节的和声进行:D大调 :I一降b小调:II/IV —IV—I,此处是副下属和弦到副主和弦再到主和弦的连续的变格进行。
在这里运用力度较弱,效果变得更为柔和。
三、持续音的运用肖邦常用主、属持续音来加强和声的功能作用,在丰富和声音响效果的同时参与音乐形象的塑造。
在肖邦 24首钢琴前奏曲中创作了2首带有“雨滴”特征的有名的前奏曲,其中一首 b小调前奏曲—6,乐曲在高音部的主持续音以连续的八分音符的形式伴随着主题的出现,我们不能单纯的认为那个不间断的主持续音就一定是模仿雨滴的动机,但这个主持续音却能引起人们对“雨滴”的联想。
N 5降 D大调前奏曲是另一首“雨滴”,如歌的行板,4/4拍子,因被冠以“雨滴”前奏曲而着名。
这首作品肖邦在左手部分运用了持续八分音符的属持续音贯穿全曲,包括中段转至升 C小调都一直在贯穿使用属持续音,生动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响,这时候的属持续音也渐渐地由单音转变为八度的织体,因此从音响效果上来说也变得更为浓重,力度上也慢慢加重,由于中低音区为主,以及小调的灰暗色彩使得中间的段落营造出一种极为凝重和阴郁的气氛。
除了这两首作品以外 ,持续音的运用在其他前奏曲中也是很常见的,如中第2 5小节开始一直到结束低音部 C大调的主持续音{ 7第 65小节的再现部开始运用的 A大调的主持续音; 1中的再现部开始处第 3 3—40小节运用了 B 大调的属持续音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