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产生“搭便车效应”的条件
1,一个合作的团队 2,劳动者和投机者成果共享 3,正确工作伦理的缺失 4,团队管理的失误
“搭便车效应”Βιβλιοθήκη 危害在合作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 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 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 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 “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 力、凝聚力、积极性等。
搭便车效应
专业11班护理
胡建新、刘亚婷、任璐 、曾清清、钟瑭盛
(按姓氏拼音排名,排名不分先后)
一个团队中某个成员为了项目能够按时完成, 天天志愿无偿加班,最后使得项目顺利完成,其他 人就在搭便车; 小区某几个业主为小区的卫生情况差而和物业 打官司,最后官司赢了,小区的卫生情况变好了, 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只有这几个业主付出了时间 精力和金钱,这就是搭便车; 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朋友,某个人特别爱干净, 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扫公共区域,使得整栋房子 都很干净,其他几个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扫卫生倒 垃圾的就他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车。

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自 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 “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投 机心理与行为。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奥尔逊于 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 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解决搭便车效应的办法
1,不能只让某成员努力,把工作
的分配做得更加的明确 2,成本不能由个人承担,而应该 让大家承担
解决搭便车效应的办法
3,奖惩制度工正,破除“平均主
义”的做法。 4,规模适宜,有研究表明6个人的 团队规模最适宜。
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 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尽管如此,由于搭便车效 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 无策, 搭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 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