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2)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 (2)1.2鲁山县以往交通 (3)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 (3)2.1交通事业的发展 (3)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 (4)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5)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 (5)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 (6)结论 (7)致谢语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摘要: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就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鲁山县而言,将旅游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亮点,以发挥旅游经济的连带效应,对促进鲁山县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作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理论,结合鲁山实际,对鲁山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实证分析,使其更具科学性。
关键词:旅游交通经济宣传发展1.回顾鲁山县旅游业发展鲁山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旅游突出:“山、泉、湖、俗、古、军、食、果”(山:石人山;泉:上汤、中汤、下汤温泉;湖:昭平湖;俗:包括饮食文化的民俗风情;古:历史人文;军:军事遗迹;食:鲁山特色饮食;果:野生果蔬)几个典型资源中,“山、泉、食、果”特色突显。
1.1鲁山县的资源环境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鲁山,古称鲁阳,汉置县,唐始名鲁山,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鲁山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鲁山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一山一水三条线”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一山指石人山景区,一水指昭平湖景区,三条线是指航空展览馆和秘洞山庄为主线的军事文化旅游线)。
虽然还有温泉、荒山、矿产等优势资源,但由于资金不足、交通不便,致使许多景点都未开发。
其次其作为第三产业,要让步于第一第二产业,即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所以鲁山县的旅游业在当时的时局下,处于止步不前。
工业以煤炭、水泥、钢铁、选矿、耐材、丝绸和花岗岩板材为主。
林业、畜产品、蚕业及食用菌生产为河南省之冠。
鲁山丝绸历史上被称为“仙女织”。
张良姜、拳菜、中华猕猴桃、黑木耳、全蝎等地方特产和物类都享有盛誉。
鲁山的人文资源作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对于鲁山现阶段独特旅游的发展及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山县陶瓷业始于商,盛于唐宋,有“唐钧”之称。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黑釉斑瓷拍鼓,即梁洼镇段店所产。
今,主要生产缸、盆、罐、碗等民用品、工艺品,行销临近各县。
佛教文化、墨子文化和姓氏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三条主线,将红色与军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相互联系起来。
1.2鲁山县以往交通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又是一个山区大县,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5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85万人。
建国后直到80年代以前,鲁山县只有G207线、G311线、豫02线(现S231线)和S221线(现S242线)4条干线公路,总里程为221.5公里,且全部为低等级的沙石路面。
到2001年年底,县域公路密度不到0.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路长度1.1米。
全县558个行政村,仍有41个行政村不通公路,48个行政村道路晴通雨阻,386个行政村道路狭窄不平。
80年代初鲁山县仅有一个汽车站,20多台客车,10多条客运线路。
闭塞的交通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开发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现阶段鲁山县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性很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2.1交通事业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历届县委、县政府将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全县经济的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鲁山县抢抓全省公路建设优惠政策机遇,全民动员,科学规划,劈山斩石,架桥越涧,谱写了一曲公路建设的辉煌乐章,全县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
特别是近5年来,鲁山县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总投资达10亿多元,新改建、扩建公路里程1800余公里,修建了400余公里县乡公路和1300余公里通村公路,并于2006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县55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标。
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过境总里程达110公里,占全市的近1/3;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00余公里,为建国时的近15倍。
全县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郑尧、二广2条高速和2条国道、3条省道为主骨架,以32条县、乡道路为依托,村级道路为支线,形成了纵横交错、辐射连接、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新格局。
交通发展大大促进了全县道路运输业的繁荣。
近年来全县新增各类车辆2.5万余台,1 00%的乡镇、98.2%的行政村已通上了客车。
目前,鲁山县共有二级客运站3座,乡级客运站25座,农村招呼站110个;全县共有客运线路111条,其中省际2条、市际15条、县际1 4条、县内80条;有客车293台,7580个座位;有货运企业12家,营运货车580台,三轮货车3470台;有维修业户125家。
昭平湖游船从无到有,现已登记在册有宏达、御龙两个游船公司,现有旅游游只18艘。
从鲁山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从而打通了鲁山通往全国的大门,成为中原通往全国的主要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可直抵郑州、开封、洛阳、南阳、漯河、周口、商丘、许昌、项城、栾川、临汝、叶县、方城、嵩县等市县。
2.2鲁山县景区开发及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的便利,鲁山县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旅游开发步伐加快。
寻根游、农家乐、温泉度假游等旅游项目成为新亮点。
成功举办了“世界刘氏祭祖”、“中国石人山摩托车挑战赛”、“石人山杜鹃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活动,拓宽了客源市场。
从2003年36万人次的游客上升到2004年的70万人次,将近一倍增长。
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完成旅游直接收入7200万元,增长54.8%,旅游总收入4.25亿元,增长66.0%。
2010年完成年初预算。
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鲁山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10年不断增长。
具体情况见表2-1。
旅游景区(点)集群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明显。
2001年以来,河南省实施开发伏牛山生态旅游战略(伏牛山生态旅游区是我省重点开发的精品旅游带,与郑州、开封、洛阳沿黄河旅游线“三点一线”文化旅游带以及南太行生态旅游区各展优势、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位于伏牛山门户的鲁山县抢抓紧抓机遇,加大对境内伏牛山区的开发力度,先后建成了石人山景区、昭平湖景区、佛泉寺景区、十八垛景区、画眉谷景区、六羊山景区、清水河景区、珍珠潭景区、百瀑峡景区、文殊寺景区等多处景区(点),旅游两点不断增多。
游“尧山”美景,洗“三汤”温泉,品“大佛”文化,吃、住、购、游、娱融为一体,形成了以石人山为主的山水与人文观光与休闲旅游景区(点)集群,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09年鲁山县各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旅游立县”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农家乐”旅游健康、快速、和谐发展,提出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游、乡村游、农业观光游;支持和鼓励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的创办;根据有利的自然条件,建立生态疗养康复中心;整合全县温泉资源,加大温泉项目开发的力度,树立温泉品牌。
2009年10月底,鲁山县荣获“中国老区旅游资源开发先进县”称号;尧山景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十佳旅游好去处”和“河南最美的地方”等称号。
表2-1 鲁山县旅游业有关数据汇总(2001年-2010年)3.对鲁山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对于鲁山县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
但应该看到,对于一些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大的“朝阳产业”。
针对鲁山的实际情况,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成熟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
3.1针对鲁山县旅游调查鲁山县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小组于2011年1月15、16日项目前期准备,17、18日前往县委、县政府、旅游局了解项目所需数据及相关信息,19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收集相关资料,20、23日深入景区实地考察,23日之后至截稿,做后期数据、信息整理。
共发放120份“关于鲁山县旅游业发展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见附录),实际收回102份。
其中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占大比例,详细数据见表3-1。
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逐渐被公众认可。
游客数量的增加更加直接说明问题。
随之而来的也是旅游业带来的种种问题,在问卷中,消费者最关注的是交通安全和景点设施。
交通不便,虽然现阶段道路都已畅通,但是适逢节假日,在多处旅游景点,依然出现严重的道路瘫痪,缺乏有利有效的交通疏导。
以今年年初大佛景点为例,大家听说有戏曲在该景区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致使大年初二私家车拥堵了距离大佛景区有二三里路没能上去,中间段车辆上不是走不能,后去者也都被吓了回来,虽然达到了客流,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此外景点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
在文化旅游上,尚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
3.2鲁山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县政府已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极度重视,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很高,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不太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
鲁山发展文化旅游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的、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
虽然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太少。
石人山服务设施不完善,军事探秘观光线失去历史神秘感,缺乏创新开发,文殊寺与佛泉寺缺少联动,珍珠潭民俗休闲观光线缺乏本地特色。
旅游接待能力、景区硬件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市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
3.3对鲁山县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初步探索研究在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中,要避免那种纯粹为了形象工程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事情发生,切实做好近期和远景规划。
突出发展重点,把有限的经济力量集中到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特色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重点投入、分批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构建旅游发展大平台。
发展旅游,应放远眼光,不局限于目前的“门票经济”。
鲁山人游鲁山应提供相应优惠,先达到本地效应,使其从近抓起,才能更好对外招资。
对于前一段鲁山县大佛等多处景区免费对外公开,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但年关过后,其收出200元/人的门票,也使很多人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