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





第14,15,16,18和19章等共5章。
《中国21世纪议程》的体例



每章均设导言和方案领域两部分。导言重 点阐明该章的目的、意义及其在可持续发 展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每一个方案 领域又分为三部分: 首先在行动依据里扼要说明本方案领域所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制定目标, 最后是实现上述目标所要实施的行动。
第8章-消除贫困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贫困地区而言,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是统一的整体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 消除贫困就难以持续发展,不有效改善贫 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的素质, 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也 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A消除贫困
第12章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 展




目前,中国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结 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 质量不高。而且,资源和原材料浪费较大, 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不强。 A改善工业结构和布局 B开展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 C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D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 E加强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6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顺利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的必要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的能 力及其经济、资源、生态与环境条件。具体说,能 力建设涉及国家的决策、管理、经济、环境、资源、 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 A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B教育建设

第11章-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 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 先领域。 A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 B.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 C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 D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 E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F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 G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
第1章-序言



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 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 临更大的压力。 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 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 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 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 需要和必然选择。
第9章-卫生与健康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严重,环境污 染,疾病构成变化,医疗模式转变都影响 着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 A满足基本的保健需求 B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 C控制传染病 D减少地方病的危害 E保护易受害人群 F迎接城市的卫生挑战
第10章-人类住区持续发展
第5章-费用与资金机制




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根本途径是将可 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规划中,引导政府、金融、民间、海外的投 资支持可持续发展活动。 中国政府的投入作为费用主体,并不断扩大 各种渠道的投入,是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A.《中国21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 计划; B.《中国21世纪议程》发展基金; C.可持续发展财税、经济法规建设。
C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
D科学技术支持能力建设 E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 F不断完善《中国21世纪议程》
第7章-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尽 合理,仍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中国所亟待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 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不仅有利于 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 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得到 保护和改善。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 需要,国家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相应的社会服 务体系,使全体人民得到充分、方便的服务。 A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 B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C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


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 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持续发展 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积极参与, 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 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 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A.城市化与人类住区管理 B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人类住区功能 C改善人类住区环境
第18章-保护大气层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 题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
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三是
酸雨和污染物的越界输送。

A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
B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 C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D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报及服务系统的建设
第19章-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
第13章-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中国能源工业面 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如果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保持不变,中国未 来的能源需求无论从资源、资金、运输还是 环境方面都是无法承受的。 A.综合能源规划与管理 B.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C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D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15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其既丰 富而又独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 位,北半球居第1位。 中国政府自50年代起,就制定了有关的方针 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同时颁布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是“自然资源开 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谁开发谁保护、 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 A.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4章-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 须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同时不能破坏 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随着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政 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价格机制在规范对环境的 态度和行为方面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源、环境与经济政策必须相辅相成。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促进经济发展; C.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 D.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生态文明经典导读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
郑燕伟 浙江省委党校 2014年
《中国21世纪议程》大事记






1992年6月,李鹏总理率团出席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 会,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 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组织国务院各部门和机构编 制《中国21世纪议程》。 1992年8月,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组成有52个部 门、300余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 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成立“中国21世纪议程管 理中心”,具体承办日常管理工作。 1993年4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一稿,共 40章,120万字,184个方案领域。 1994年3月,国务院讨论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 共设20章、78个方案领域。
第3章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 政策定型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 关的立法的实施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 的重要保障。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涉及面很广,本章重 点涉及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 领域,旨在对中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和 实施途径作出宏观安排,并拟定落实可持续发 展领域立法和实施的主要行动。 A.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 B.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的实施。
第16章-荒漠化防治



中国荒漠化很严重,总面积已达国土总面积的 8%,全国约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和威胁, 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30亿 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水蚀)面积达179万平方公 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全国200多 个贫困县有87%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A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 B北方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 C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D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
《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工作是在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UNDP)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的, 使《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基本符合国际 规范。 《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与全球《21世纪 议程》相呼应,根据中国国情而编制的, 广泛吸纳、集中了政府各部门正在组织进 行和将要实施的各类计划,具有综合性、 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21世纪议程》目录
第 1 章 序言 第 2 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第 3 章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 第 4 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 第 5 章 费用与资金机制 第 11 章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 12 章 工业与交通、通讯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 6 章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 13 章 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第 7 章 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第 14 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 8 章 消除贫困 第 9 章 卫生与健康 第 10 章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第 15 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17章-防灾减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密切相关。 从基本国情出发,中国既难以象一些人口密度 低的国家那样采取严厉限制向灾害高风险区发 展的策略,也无力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投资来 降低灾害的风险度。 A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 B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C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