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中国慈善的一些看法

我对中国慈善的一些看法

我对中国慈善的一些看法前言:一直比较关注慈善事业。

最近几个月以来,从轰动全国的“郭美美”事件,到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巨型雕像”事件,中国慈善事业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摘要: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

慈善事业有利于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理解、交流和合作,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关键字:慈善慈善事业现状因素措施一、对慈善的理解慈善,一是“慈”,要有仁爱之心,二是“善”要有善行义举。

慈善应该不计回报,不计结果,慈善只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们的一种善举。

参与救助和志愿活动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我们参与慈善活动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在许多人对慈善心存疑问和不理解之时,慈善和志愿活动会慢慢消解人们心头的坚冰,让人们重新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

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结果,比什么现实的救助结果都重要,需要我们的救助和慈善活动来慢慢改变。

有一个慈善基金会的宣言中说得好:“也许你我没有丛飞那样圣徒般伟大的胸怀,可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也许你我没有比尔.盖茨那样富有,但我们能用一元,二元筑起我们爱的宫殿,心的长城!也许你我甚至一无所有!但我们的爱心就是所有!因为我们有同一颗心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行动!我想爱心足以使一座城市更加美丽,并使之改变!二、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现状,特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间?我们看三组数据。

年度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

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

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

慈善组织的数量。

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

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

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

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未来五年中国的捐款数额年度能否达到5000亿元,慈善组织能否达到50万个,从业人员能否达到500万人,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社会也应该建立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明确目标。

这样的具体目标的确定,在经济具备了初步的条件以后,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幻想了,关键是要达成基本的社会共识,然后才会落实为重大的社会行动。

①可以看出,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原始的,初步的阶段。

而在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类主体中,商业力量、财富阶层虽往往成为其中夺目的明星,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实则有限。

三、阻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1、法律、法规不太完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确实面临着一个法律、法规不太完善的现实,我们现在慈善事业发展遇到的阻碍,恰恰是这个现实的写照,而不是中国的慈善机构造成的。

法规的滞后,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法规,怎么登记、怎么管理都是空白,要填补立法的空白,需要时间,肯定面临着一个立法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一个人们认识滞后的问题。

开始做慈善事业的人走在前面,并不是所有人认识都能跟上,包括制定法律的人和一些领导,这也造成了现在对慈善事业的阻碍。

因此意识和法规的滞后才是阻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的真正原因。

2.对慈善事业认识的落后除了来自外部的政府动员和社团劝募而不得不做的捐赠之外,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受怜悯心的驱使,而这难免使他们的慈善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多数人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规划。

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动因主要来自内心怜悯心的驱使,这种慈善行为随意性比较强。

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并不缺乏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媒体所报道的东南亚海啸惨状令网易丁磊深受震动、心下恻然,随即决定个人捐出一千万元现金。

而翟美卿在一次做美容过程中碰见一个家庭困难的女孩,就决定帮助她。

这种随机性捐赠的例子在其他富人身上也多次发生,这和西方企业家有目标、系统性的捐赠有很大不同。

“目前中国的慈善是结构性而不是规则性的,大多是伴随着大的灾难事件发生。

”宁向东说。

从已经发布的慈善榜来看,教育、社会公益和健康以及一些突发性灾难事件仍然是企业家们热衷的捐赠领域。

显然中国现阶段的慈善还处于“零售”阶段,大多数捐赠是零星的。

慈善的组织化运作才刚刚起步。

在现代基金会没有成为慈善的主体组织形式之前,中国社会大规模慈善的时机还远远没到来。

3. 大规模展开的价值观并未成形出于中国人传统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把财富尽可能多地传给家族子孙继承或管理是富人们普遍的想法。

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卡内基这句名言已成为美国100多年富人作慈善事业的某种驱动力与信仰。

有学者这样分析美国国民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寡头们利用残酷无情的方式巧取豪夺大量财富,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捐赠中又如此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

虽然过程血腥,但结果温馨。

美国的财富史是一幅充满矛盾的画卷。

反观中国,财富创造和传承的历史是中断的,而现在财富积累的时间不过短短20年时间,而在对待财富继承的问题,大多数人没有作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出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和财富安全方面的考虑,他们大多选择把财富传给家族子孙,这样的选择让一大笔财富失去了慈善的机会。

4.缺乏透明公开的环境,人们对慈善机构信任度不高。

一个好的慈善生态环境,不能容忍慈善资源被垄断,也不能庇护落后、带病运行的慈善组织。

慈善发乎人的内心,源于人的自愿。

慈善法要为内在的“慈”转化为外在的“善”提供通道,确保外在的“善”能够始终忠实于内在的“慈”,锻造透明度高和公信力高的慈善组织,厘清政府责任和民间慈善之关系,厘清慈善与商业之关系。

现在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制度设计,基本上把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都排除在外了。

慈善资源的行政化垄断抑制了公众的慈善热情,窒息了民间慈善的活力。

四、针对于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1、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的法律保障机制。

通过立法,使慈善事业有法可依,以规范相关部门发现需要捐赠的对象的工作机制,同时确保捐赠款物用到正当的地方。

2、合力构筑慈善道德,弘扬慈善文化。

要在全社会大力呼吁和谐共建、文明互助风尚,大力宣扬有突出贡献的慈善个人和企业,引导人们加入慈善的行列中来,推动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

3、规范慈善机构善款运作及程序,个人捐赠的善款,慈善机构应告知捐赠人善款去向,并免除相关的个人所得税,使捐赠透明化,使善款运送渠道通畅规范,促进慈善机构稳定有序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慈善意识,善事业重在社会公众的参与,社会公众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可见,注重普及大众的慈善意识,能真正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5、允许和鼓励民间广泛设立慈善团体和机构。

慈善事业要发展和在社会需要中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只有一家或几家,应当有许多,有一大批才行。

如果创办的团体多,各团体都通过自己的途径去吸收捐款,比单纯一个或几个团体吸收的款项自然要广泛得多。

同时允许广泛设立慈善团体,也可以充分调动人们办慈善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于那些资力雄厚的大富翁,让其担任某个慈善团体的会长或董事长,会更加增添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五、中国慈善的前景如何挽救慈善事业,这事关我们的爱心传递,更关乎着千千万万急需救助人群的切身权益。

慈善事业在坦诚面对国内舆论指责的同时,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检讨,空前的危机局面绝对不是一场纯碎的公关应对,要秉持慈善事业的本源,积极自我剖析,让高尚和阳光及早回归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唯一出路。

另外,民政部及慈善相关管理机构应当牵头开展一次从头到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机构的全面自纠与自查。

要积极主动的查处一些行业内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对于捐款去向,使用数目必须做到清晰条理,有依有据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坦诚地接受媒体与社会的监督。

用实际行动换取昔日尊严,用自我完善赢得大众的重新信任,慈善要救助别人必须先救自己。

制定慈善事业法,从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着手,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明确慈善机构的行为准则,接受捐赠和实施救助必须公开透明,合理合法,防止借“义演”、“义卖”等合法外衣谋取不正当私利,使捐助人放心自己的款项一定会用到需要救济的人员身上,从而调动富人捐款的意愿和积极性,确实十分必要。

在慈善家们行善义举时,社会各届也应多予以关注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媒体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六.结语:善者,乐者。

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得到快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恶仅在一念之间。

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善者喝彩!为善者鼓掌!好人一生平安!参考文献:①2011年04月18日《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现状、路径、前景》中国雅虎公益频道②2005年12月29日《政府应该引导慈善机构逐渐走向良性发展渠道》人民日报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