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作者通过两个简短的问句流露出他对中国文物及 文化保护现状的忧虑,尤其是城市文化的保护问题。
五:走进古泰安
思考:
如何保护泰安的文化?
1.仔细阅读课文 5-8段,分析文物与文化 的不同? 文物是指名胜古迹,文化更多地表现在 大片大片的民居之中。
巴黎的文物
巴黎的文化
北京的文物
北京的文化
2、巴黎人怎样保护城市文化的?
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保护组织, 宣传他们的观点。
有了清晰的民居保护区和严格的保护民居法规。
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代作家与现代作家(根据其主要作品发表的时间) 现代文学: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到1949年建国。 例如:鲁迅、巴金、林语堂、沈从文
当代文学:从1949年建国至今
例如:王蒙、梁晓声、阿城、王小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婆娑 香味四溢 确凿 载体
有血有肉 混淆 血缘 璀璨 笤帚
叫嚷 良莠不齐 一脉相承
冯 骥 才
城 市 的 文 物 与 文的作品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理清文 章的主要脉络框架 3. 理解文物与文化的不同,体悟作者在 文化保护方面的主张。
一:走进作者
冯骥才, 1942 年出生 于天津,当代著名作 家、文学家、艺术家, 民间艺术工作者,民 间文艺家,画家。其 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 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 中小学、大学课本, 如散文《珍珠鸟》。
形成了自觉而顽强的民意。
3.修辞手法
那么究竟是谁把巴黎这大片大片的老街 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了? 是巴黎人自己!
四:三读课文,体会情感
1、漫步巴黎,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我们和他们的距离。
2、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除了巴黎人谁还 会这么想?我们?作者的这个结尾有什么含义?
城市的使用只是物质上的价值,而城市的精神 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的体现,它具有很强大的力量。
理清本文的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 1):引出本文的考察对象— 巴黎
第二部分( 2-8 ):展现巴黎厚重的历史 感,提出了文物与文化两种不同的概念。 第三部分( 9-11 ):回顾巴黎人走过的 保护城市古老文化的道路。
第四部分(12-17):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感悟巴黎城市文化的内涵。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