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策略
前不久,在区里的优课评比中我上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p54~56页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其次,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而教材中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宗旨是加强对策略形成过程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
具体表现为能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与意义,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它更多地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如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体验”的转变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游戏导人。
(1)学生拍手拍2个3;3个4,教师问:你拍了几下?为什么?(2)教师拍2下,学生拍教师拍的3倍,教师问:你拍了几下?
2、出示多媒体:小兔有3只,小猴有12只,小鹿的只数是小兔的5倍,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学生和老师一起摆圆片。
第一排摆2个红圆片,第二排摆6
个黄圆片。
教师问:比较一下红圆片和黄圆片你能得到哪些数学方面的信息呢?
(2)你怎么知道黄圆片是红圆片的3倍呢?你能重新摆放一下黄圆片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黄圆片是红圆片的3倍吗?
(3)如果不重新摆放一下黄圆片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黄圆片是红圆片的3倍吗?
[设计意图]:动手摆圆片让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很好,使全体学生扎实经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而不是少部分参与,大部分看客。
仅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寻找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顺利的找出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感知画圈,连线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教学效果好。
(4)引导总结:要求黄圆片是红圆片的几倍,其实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6里面有3个2,就是说6是2的3倍。
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5)学生完成多媒体出示的练习。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放
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题。
2、教学例3
(1)多媒体出示桔子草莓图(1)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怎样解决“草莓的个数是桔子的几倍”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3)学生完成桔子草莓图(2)。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完成桔子草莓图(3)。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知识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此,我创设了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虽然,绝大多数孩子不能说的很完整,但这是孩子真实探究的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部分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激发了大多数孩子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
符合一堂好课是自然的、常态下生成的。
[认识与启示]
一、体验策略离不开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
策略的丰富内涵是“镶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
只有在具体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才能亲身实践如何把现实问题提炼、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理解数学策略的内涵。
二、激活学生的经验是获取策略体验的基础
要让学生获得对策略的深层次感悟,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拍手,摆圆片游戏,通过简单的游戏动作,激活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为学习“求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策略提供体验的“锚桩”。
教学中要警惕名为启发引导,实为暗示告知的所谓铺垫,要避免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简单化地直接“点破天机”。
三、“做数学”是体验策略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需要将缄默的内在体验表达出来,将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暴露出来。
实验、操作、画图、列表、游戏等活动都是学生理解策略、体验策略、内化策略的好方法。
各人对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有的习惯用图,有的习惯用文字,有的习惯用数字,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来表达对策略的理解。
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策略”,拉长抽象化思考的进程,以达到对策略的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四、体验策略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确信的过程
体验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应该是“一步到位”的,教师要敢于拓展呈现策略的时空,使体验策略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确信的过程。
当然,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
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突破创新,迎难而上,不断地接受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