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前海地区填海造地填海,滨海地区发展 的初步探索

深圳前海地区填海造地填海,滨海地区发展 的初步探索

深圳前海地区填海造地的初步探索陈君丽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城市更新的资金负担,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矛盾日渐激烈,为了缓解人口增加及土地紧缺的压力,许多沿海城市目光瞄准海洋,大规模地填海造地建设城市。

深圳前海地区作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国家性战略地区,承担着深港合作示范区的重要职能,已进入到城市中心填海需求的浪潮中。

然而前海填海工程仍处于探索中,未能落实动工。

本文通过对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唐山曹妃甸填海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其填海经验和教训,从生态优先为前提、规划引导为基础、发展时序和机制为保障四方面来指导前海的填海,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深圳前海自身特色的填海之路。

关键词:深圳前海、填海造地、探索、启示1.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与土地资源紧缺、现有资源与人们物质生活需求提高的矛盾不断升级、恶化,国内外众多沿海城市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借填海造地来缓解城市的矛盾,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沿海化浪潮”。

我国正处于以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港口开发为目的的填海造地高潮,位于沿海化浪潮中的第二阶段1。

深圳作为经济发展最迅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填海造地已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的过渡时期。

而前海地区定位为珠三角甚至是泛珠三角的区域性商务中心、生产型服务中心[1],是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国家性战略地区,承担着深港合作示范区的重要职能,并将引领深圳城市发展的第二次腾飞。

因此,前海填海区是第三阶段沿海化浪潮的体现,已进入到城市中心的填海造地需求中。

2.前海地区填海概况2.1珠江东岸概况珠江口是西江、北江、东江、流溪河和潭江五江的汇流口,具有水网稠密和八口(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入海的特点。

伶仃洋平面上呈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喇叭形,是珠江最大的河口湾。

其水下地形存在“两槽三滩”格局,即东1作者通过分析国内外沿海化浪潮趋势,将国内外沿海化浪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以发展农业和集装港口为主;第二阶段以发展重化工、能源港为主;第三阶段则是城市化的需求,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城市中心的建设。

槽和西槽,东滩、中滩和西滩(表1)[2]。

近年来,珠江口西岸整治和围垦使西槽、中滩略有东移;东岸大面积的开山填海,使岸线外移、东槽缩窄。

大铲湾以南变化较大,南头—暗士敦水道-10m 深槽退缩、变窄。

90年代以来,妈湾、赤湾和蛇口港区的年最大淤积厚度达2~3m 。

南头水道的潮流作用强,涨落潮流动力轴和输沙特性基本为变,但断面缩窄后,潮流强度有所减弱。

2.2前海概况深圳由于地形构造复杂,山地多,海岸线长,可建设用地已消耗殆尽,也没有腹地可供扩张,城市的发展只能向海要地。

前海填海区位于珠江东岸地区,属于珠江口内伶仃洋的矾石水道东南部(图1)。

水路距香港20n mile ,广州约40n mile ,通过珠江水网与珠江三角洲各地区及港澳沟通,海轮经香港暗士敦水道可通达国内沿海及世界各地港口。

目前,前海地区在《深圳市西部滨海地区综合开发策略研究(2006—2020)》(2007版)中确定规模约10平方公里,功能细分为城市生活服务区、CBD 区、物流综合服务区、物流生产区四大功能区(图2)。

前海所在的深圳珠江东岸沿线地区2007年6月也完成了《填海造地陆域形态与空间布局研究》、《填海造地工程水动力模型试验研究》和《填海造地项目图1 前海位置 图2前海地区规划功能结构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三个专题的工作,但该专题研究是在已有填海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证。

而国内外填海经验表明:填海工程必须以水动力模型及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在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确定填海方案。

因此,目前前海填海方案是否真的可行,还有待商榷。

3.国内外案例研究3.1日本——生态反思后谨慎填海二战后,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日本城市发展与土地短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于是,利用天然最长的海岸线的优势,大规模的填海造地运动开始越演愈烈,向海要地就成为日本解决土地问题的应急办法。

然而,填海使日本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大事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

面对大规模填海造成的沿海滩涂面积的大量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以及滨水空间被侵占等问题(图3),日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开始从环境修复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着手,进行生态填海。

一方面,国家为修复环境设立了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政府也立法要求各种工厂和城市限制排污,各种海洋环保机构也在进行各种实验如人造海滩,以寻求恢复生态环境的好方法。

但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恢复以前的状态是举步维艰,非常困难的。

另一方面,日本立法规定:要进行填海,地方政府必须组织各方人员进行广泛调查,了解填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报告得到环境省同意后方可进行。

可见,填海虽然能缓解了城市发展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但是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填海造地与生态之间如何选择?是“鱼”和“熊掌”兼得,还是二者取其一?这都需要在填海造地实施前慎重考虑,谨慎决定。

3.2香港——全面规划后计划填海香港自1842年开始填海,至今填海土地已超过70平方公里,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超过6.5%。

香港填海土地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港口、住宅、商业、广场、公园等,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填海前期科学、全面的整体规划是香港填海成功的关键。

香港所有填海计划都是经政府主导,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引导,层层深入逐渐展开。

每项填海工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的规图3 受到污染的海水 赤潮 日益减少的滩涂划指导,即海港填海及市区战略、都会计划、各区填海计划以及海滨城市设计。

当然,随着工程的进展和城市的发展,各项规划还会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当时的城市发展。

正是由于对填海造地的全面整体规划,香港的每一项填海工程历时较长,而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仍不忘反思和检讨,使每一项工程更加合理完美。

历时多年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最初在1983年的“海港填海及市区发展研究”中正是提出,之后又相继进行下层次的都会计划、各区填海计划以及优化海滨的城市设计。

这期间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及维港协会的反对,“都会计划”曾两次进行检讨,以修正原来的规划策略。

目前,该计划仍然在进行之中,未真正完工(图4)。

3.3新加坡——配套先行的分期填海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新加坡于60年代建立裕廊工业区(图5)。

同时为降低发展化工和临港产业对城市的影响,工业区的石化产业和港口建设在由填海形成的人工岛屿上。

如今,裕廊化工岛已成为居住人口24万,新加坡最大的综合工业区、世界第三大石化炼油中心和工业港为主,并辅以相应城市功能加以支撑的港区城一体化的综合产业新城。

裕廊化工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其分期实施,配套先行的填海开发方式。

整个发展建设分两阶段。

前期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

而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兴建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后期则引进外资,带动园区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这种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面出发,先投入主要力量建设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填海开发模式计划性强,效率高,利于填海与城市的整体性发展。

事实上,也只有在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后,地区才有吸引力,才能拉动该区的发展。

图4 中环及湾仔计划:2008年,维多利亚港中环岸边在填海图5 新加坡裕廊化工岛3.4曹妃甸——多方参与的和谐填海开发建设唐山曹妃甸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引领现代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初期规划曹妃甸需填海310平方公里,现已填海造地超过15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为止,曹妃甸的每一个决策和规划都经过了多方的共同参与达成一致意见,方可实施。

从1992年启动曹妃甸工程开始,就聘请14名院士和35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该项工程反复论证、研讨和优化,为曹妃甸的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依据和定性结论,先后完成了50多项工作成果和科研课题。

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则邀请国内外多家知名设计单位进行国际招标。

在曹妃甸正式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序幕后,众多的会议、评审会、论坛相继开展。

如召开会议就搞好规划与国土海洋工作的衔接进行专门协调、就《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区域地震小区划报告》召开评审会等。

同时,专门成立市国土资源局曹妃甸工作组,搞好工作上的衔接,共同推进国土、海洋工作。

首届曹妃甸论坛也于2009年10月顺利开展,参会人员有政府官员、中外城市市长、知名企业及专家学者,同时也邀请部分国际政要及知名人士、联合国有关机构代表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负责人、环渤海及东北亚周边国家城市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市长、对华友好的经济界专家学者、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参加。

填海造地的根本是为城市发展,最终为人所使用。

曹妃甸的实践证明:填海造地不仅仅是工程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规划师的责任,更是城市里每个公民的责任。

因此,填海造地要尽可能的使每个人参与其中,为和谐填海、为城市的发展出一份力。

4.对前海填海造地的启示深圳前海在工程正式动工之前,应该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寻找一条适合深圳特色的填海成熟机制和方法,使城市的发展少走弯路。

因此,借鉴上述的案例,对前海的填海造地提出四方面的启示。

4.1生态优先填海造地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优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保护“原始”海洋生态环境。

像日本那样先破坏后补偿式的填海造地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不偿失。

深圳前海地区前期基于方案的填海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意义不强,需重新进行填海可行性研究和相关规划。

建议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由前海办组织委托专业部门,尽早开展基于现状的水动力数据模型研究,并且研究范围要扩大到珠江东岸沿线(北至深圳东莞交界、南至深圳湾),在生态可行的前提下确定填海的范围及规模,进而指导下一步的规划。

缺少填海可行性研究的空间规划,不论多么漂亮,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落到实处。

4.2规划引导国内外实践证明:统筹规划是保证围海开发顺利实施的基础。

填海造地不是简单、单一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影响深远、长期调控、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规划引导,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

因此,在进行此项工作前做好科学、全面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深圳前海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商务中心、生产型服务中心,定位十分明确。

在该定位指导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具体功能。

建议前海办(或有关部门)尽快与发改委进行产业专题协调,确定前海地区发展的产业和未来城市功能,确保方案设计和国际招标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