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电影字幕翻译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随着全球化和电影业的迅速发展,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得到重视,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本文简要概述了影视字幕及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分类,从翻译的归化、异化、顺应法入手,对电影《功夫熊猫》中的经典片段的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及如何处理好源语和译入语的关系,以期减少文化差距,促进文化交流。

标签: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顺应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际应运而生。

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国际影视作品,电影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翻译领域的重视。

作为翻译界的一个新兴领域,字幕翻译通过为影视作品配以字幕,使电影观众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

电影字幕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影视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要把源语文化通过恰当的译语传达给目标受众,因此,正确处理好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

一、电影字幕的分类及特点电影字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语言学角度看,字幕翻译可以分为内字幕翻译和语际字幕翻译。

前者主要负责把话语转换成文本,与此同时,说话方式发生改变,而语言本身未改变。

语际字幕翻译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显示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通过欣赏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不同的风俗文化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有时把这种字幕翻译称为“对角字幕翻译”。

(Gottlirb H,1994)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即为语际字幕翻译。

从内容上看,鉴于原文本的内容与性质不尽相同,电影的字幕翻译可分为显性电影字幕翻译和隐性电影字幕翻译。

从形式上看,字幕翻译可以是双语影视字幕,字幕的形式分为两行,一行为源语字幕,另一行为译语字幕。

另外,字幕翻译也可以是单语影视字幕,其特点是只显示出一种语言。

(刘靖之,1991)电影字幕翻译也可根据电影作品的类别而进行划分,如纪录片翻译、公益片翻译、故事片翻译等。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电影字幕翻译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钱绍昌呼吁翻译界重视影视翻译,同时归纳了影视语言的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等几大特点,(钱绍昌,2000)这对影视字幕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归化、异化、顺应论综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语言的转换是翻译的表层,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至关重要,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策略及顺应论广受关注。

归化法认为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出发点,尽量把源语言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法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别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顺应论认为,人们在选择过程中总在努力顺应语境、顺应语言结构,具有动态顺应的特征。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恰当选择语言,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一)归化法Nida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翻译的目的是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若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读者的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读者无需有很强的理解力。

(二)异化法Law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刻意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风格。

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中引进源语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也是“忠于原作者”的表现。

(三)顺应论1999年,比利时国际语用秘书会长出版了《语用学新解》,首次全面阐释了“顺应性”理论。

顺应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综观”。

宏观上,“综观”指的是对语言使用现象从认知、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综合观察;微观上,“综观”指的是在语言结构所有层次上对语言的顺应与选择做全面、细致的考察。

三、电影《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归化、异化和顺应论的处理情况产自好莱坞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堪称2008年的大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部集中国“熊猫”和中国“功夫”为一体的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不仅在于丝丝入扣的情节,优美的画面,而且在于成功的译文。

它成功地根据目标语观众,尽力做到各种顺应,以符合目标语观众特点,满足目标语观众的欣赏要求。

本文以该片为例,从归化、异化、顺应论等方面探讨其翻译。

(一)归化的翻译策略《功夫熊猫》这部电影反映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对白中常含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词语,即文化负载词语。

在翻译这类词语时,常用归化法进行处理。

(1)“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这句话出自禅宗大师“乌龟”之口,自然带有禅的意味。

如果译为“何必躲呢,躲不过的。

”“半路上与命运撞了一下腰。

”“往往在逃避命运的路上,却与之不期而遇。

”都失去了意境,很难体现出其中的哲理,不算成功的译文。

而采用“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或“欲避之,反促之”,则较好地传达了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2)“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the gift).”这句话是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名言,乌龟大师借此阐明了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以此激励熊猫抓住机遇。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可译作“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只有今天是天赐的礼物。

”或“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一切未知,但今天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

”这样处理丧失了这句话隐含的美感,读起来平淡无味。

但如果用归化法加以处理,译为“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今日之日胜现金,好好把握现在吧!”或“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

”感觉就会截然不同,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

(3)Hmm...Good. My time has come. You must continue your journey without me.(嗯……很好,我尘缘已了,你必须要开始旅程了。

)在此句中,“My time has come.”被翻译成“尘缘已了。

”这种处理十分地道,符合中国文化精神。

若简单翻译成“我的时间到了。

”就没有任何出彩之处。

(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一般的书面翻译中,译者只能靠文字符号传达信息,而字幕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步出现的画面、伴随的音乐、自然的声响、人物说话的语调等语言外信息,为克服文化差异提供了有利条件(李运兴,2001)。

在不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对一些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也可采取异化的策略。

(4)“There are no accidents.”在电影中直接处理为“从来没有什么意外。

”“一切早已注定。

”“一切都不是偶然。

”或“世上没有意外。

”这样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方便让中国观众理解接受。

如果译为“这不是误打误撞”或“存在即合理”,便会引发歧义,或让人不知所云。

(5)“There is no charge for awesomeness or to attractiveness! ”这是阿宝的一句戏谑之言,反映出阿宝的可爱幽默。

其直译台词是:“行侠仗义不收钱,迷人也不收钱!”进一步精炼一下可翻译成“剽悍不求回报,迷人更无所谓!”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出阿宝的天真个性。

(6)Then he spoke,“Enough talk!Let’s fight!”这句话是阿宝在面对敌人时说的,直译为:他语出惊人:“少废话,决斗吧!”言语简洁,十分贴切,表达出阿宝的愤慨之情。

若译为“说够了,开打!”力度上较弱,不符合阿宝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豪杰气势。

(三)顺应论在《功夫熊猫》中的应用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体和文化等。

电影翻译的最终目标是,目标语观众观看译制片后的效果和源语观众观看原版电影的效果一样。

因此,在翻译字幕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到多方面的顺应,通过对某些因素的顺应,达到效果的对等。

《功夫熊猫》就中国观众和中文的特点,在翻译时对语音、词汇、句法、语体和文化等方面都做了各种顺应。

1.语音顺应该片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功夫、乌龟、师父”等词都是汉语的特有表达,直接音译为“GongFu,WuGui,ShiFu”。

以“师父”为例,《功夫熊猫》中选用“ShiFu”指代汉语的“师父”(“student”翻译成“徒弟”),可以说是一次突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传播。

我们知道,“师父”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谚语足以看出师徒之间深厚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所以如果原片中把“师父”翻译成“master”,外国观众只会把其理解为“精通中国功夫的大师”,而想不到师父所代表的独特文化内涵。

另外,片中主人公名字“Po”被译为“阿宝”,两者在发音上较为接近。

中国广东地区喜欢在名字最后一个字前加“阿”,以示亲呢,与外国名字“Tom”后加后缀变成“Tommy”,“Jim”叫成“Jimmy”的道理相似。

2.词汇顺应该影片诙谐幽默,台词优美,译制片很好地传达了这一特点。

中国语言和功夫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功夫熊猫》中出现的虎拳、鹤拳、猴拳、螳螂拳、蛇形刁手五大拳法是中国功夫文化的起源。

因此,在翻译“monkey”“mantis”“crane”“viper”“tigress”五种动物名称时,不能直接翻译成“猴子”“螳螂”“鹤”“毒蛇”“母老虎”,这样传达不出这五个盖世武侠的可爱和英勇。

因此。

译者将其翻译成“金猴”“螳螂”“仙鹤”“灵蛇”“娇虎”,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动物的文化意象。

3.句法顺应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其组词造句的规则不尽相同。

汉语是一种意合式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多不靠关联词语表明,多散句,靠听者意会。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句型、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都是在动词基础上的,结构严谨,多整句,是形合式语言。

在英汉翻译中,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翻译方法,如增词、词义转换、正否句反译、被动变主动、调整语序等。

该译制片中就有多处句法顺应的佳例。

A.增译法(7)Sorry doesn’t make the noodles.(说对不起不能帮你做面条。

)“make the noodles”增译了“帮你”,“sorry”增译成“说对不起”,更加符合中文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