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在陕西剪纸艺术中,首推陕北民间剪 纸。这一地区由于近百年来交通闭塞, 地处偏 僻,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古代的 文化、艺术却被农家妇女承袭下来,代 代相传。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不同剪纸作品
采用散点透视的剪纸作品
锯齿式剪纸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 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 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刺绣的悠久历史
•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
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
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 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 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比如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鹤即“玄鸟”,玄鸟是 “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 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 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 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 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又 如《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 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化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 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民间剪 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 求。《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汉代刺绣
• 汉代时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 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 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 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 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 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 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 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 定优秀的传统。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剪纸欣赏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折纸欣赏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清代刺绣
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 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 ,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 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故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 、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 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 味,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绣工艺显著的有了几个方面的提高 :1、「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 2、改良工具 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 3、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 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 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 ,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 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 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 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 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 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们最为熟悉的灯笼……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目录
剪纸 折纸 风筝 刺绣 中国结 玉器 灯笼 年画 陶瓷 微雕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 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 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 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 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 图案的影子 :大体有“求福”、“长寿”、“喜 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 “鲤鱼跳龙门”、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 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其反映 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 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 乐见。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唐代刺绣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 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 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 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 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 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 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 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 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 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 ,即现代所称的戗针 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 ,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 饰效果。
清代刺绣,另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除有 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京绣、鲁 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 观点入绣,江苏苏州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 刺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风筝
•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
,研制三年而成,是人民间工艺汇总
• 南方派,代表为广东佛山剪纸
、
武汉民间剪纸和福
建民间剪纸。
浙江剪纸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剪纸的流派
福建漳浦剪纸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北方派 ,代表为山西剪纸 、陕 西民间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 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 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 。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历代刺绣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 战国刺绣 • 汉代刺绣 • 唐代刺绣 • 宋代刺绣 • 元代刺绣 • 明代刺绣 • 文革刺绣 • 清代刺绣
战国刺绣
• 中国刺绣的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 ”,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早期 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 工致精美。湖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 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 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 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 ,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 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 ,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 要特征。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明代刺绣
明代是中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 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层楼。
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 后来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 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 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 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的鸣世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 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 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 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 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 、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
在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千 古流传的古老民族。这些古老的民族, 勤劳和智慧,创作了许多民间民族饰品 。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饰品 。许多人看了以后,都对中国民族民间 艺术表示由衷的赞佩。很多传统民间艺 术装饰品已经慢慢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中国结 剪纸 玉器 年画 刺绣和我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
元代刺绣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虽远不及宋代,但也继 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与其他朝代不同的 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儒家的独尊地位,推 崇藏传佛教,而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因此 元代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 ,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 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 风格。刺绣中佛教题材的应用始于隋唐,而宋 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