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节目新类型变化的原因 从大的背景看,电视的媒介生态 环境日趋紧张,频道竞争加剧。电视的 生存和发展首先要通过节目来实现,
46
Hale Waihona Puke 观察与思考通过节目去占领宣传阵地,通过节目 占领收视市场。因此,电视台惟有通过 不断创新,推出新的为观众所喜闻乐 见的节目。这种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必 然包括节目形态的变化。
形态两种明显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来。 电视节目类型的变化趋势 电视节目类型的变化趋势首先
是融合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是融合度、 一方面是数量。《开心词典》扩充了经 济类节目的内涵;《非常6+1》节目 作为综艺节目则增加了纪实性的因 素,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真人 秀”的痕迹。还有休闲体育、健身运动。 如自驾车旅游,既可以做成体育节目、 旅游节目,又可以做成汽车节目。融合 使节目更具可看性。融合是有机的、成 长的,体现的是1+1>2的效果。这正 是节目形态变化的精髓所在。
另一种趋势是科技因素在节目 形态的变化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由于 融合性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 技发展提供的整合手段。比如电子游 戏类节目,让观众在家中参与。这是由 通信、网络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非 线性编辑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便利 了新闻节目的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 频道的国际时事性评论栏目《国际观 察》,集新闻、评论、热点为一体,除报 道新闻外,还展开理性分析、评论。由 录播改为直播后,做到了对新闻的即 时评论,甚至可以说实现了“正在发生 的新闻,正在评”的目标,大大地增强 了时效性。
本土化。电视节目的克隆现象曾 经受到非议,认为缺乏创新精神。但是 从电视节目的生产规律看,模仿、移植 是丰富节目形态的有效手段。进入信 息时代的当代中国电视事业,以开放 的胸襟和视野,吸收国内外的优秀节 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从而形成独特 的节目形态,这是电视节目形态变化 的又一个特点。
主导性。主导性是新的节目形态 存在的基础。比如,在一场晚会中,如 果当事人作为一个节目的背景资料 出场从而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节目 的感人效果倍增而富有美感。但是我 们绝对不可能因为新闻性而否定了 节目的晚会特征。我们也不能因为乐 队的介入而认为《实话实说》不是谈话 节目。
节目形态变化的特点 融合性。包括内容、形式(类型)和 技术三个层面的融合。前者如广东电 视台《生存大挑战》,把竞技和游戏、娱 乐等内容融为一体。 湖南台的《背后 的故事》号称“故事型情感节目”,融合 了故事性、新闻性和情感性。《实话实 说》既有主持人,有嘉宾,有现场观众, 此外还有乐队。在适当的时候来段音 乐,渲染或调剂一下气氛,这难道不是 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吗?在这里,娱乐性 和新闻性得到了融合。技术的融合表 现在不只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开发和应 用,还包括网络、通信等其它技术的融 合。比如,在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的 直播报道中,飞字幕、直播、互联网、卫 星信号甚至手机短信等综合手段得到 充分的应用。因此,从电视节目形态的
推进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方法 电视节目形态的丰富多彩是产
业化带来的结果,也是电视观念发展 的产物。这种变化也必将推进电视的 发展。创新思维是电视节目形态不断 推陈出新的关键,这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着手:
补缺思维。比如说我们已经有了 重时效的新闻消息类节目,也有深度 报道节目,那么是不是可以开设兼有 时效和深度的新闻类节目呢?我想, 《时空连线》的节目样式就是因此而产 生的新的节目类型和节目形态。
娱乐性。娱乐是电视一项非常重 要的功能。从电视开办板块类综合性 的文艺节目,到20世纪90年代风起云 涌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可以看出观众 对娱乐的需求的变化以及热情。因此,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娱乐性在节目中 被强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早期有《正大 综艺》,后来有《快乐大本营》等,现在 有《开心词典》、《幸运52》,以及正在兴 起“真人秀”节目——通过纪实和竞赛 的手段,让观众产生游戏心理从而给 他们带来娱乐。而新闻娱乐化对很多 人则已经不陌生了。新闻与娱乐结合 尽管引起一些争议,可受到观众欢迎 则是不争的事实。如中央电视台新闻 频道《小崔说事》,还有凤凰卫视的《有 报天天读》让观众感受到新闻诙谐有 趣的一面。
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是电视观 念、手段的综合体现,它体现出诸多要 素的有机应用,也是电视节目发展规 律的体现。当我们一时无法分清一个 电视节目的类型时,可能一种新的节 目形态正在形成,因为在它身上体现 了新颖的融合的东西,正如《电影传 奇》所展现的,老电影带出新意。我们 应该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增强受众 意识,促进电视发展。
求异思维。只有怀着要和别人不 一样的想法才有可能创新。说新闻就 是和播新闻不一样。求异并不等于否 定。求异的前提是观众需求和遵循内
在规律。其次还要看是否符合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否定思维。主要是对自身的否 定。否定首先是在量的基础上发生的。 比如节目进入稳定阶段后需要进行 提高,如改版就是对自身的否定。其次 是常态中发生的变化。例如《今日说 法》栏目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节目形态。 那么,在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推 出的特别节目就是在特定情况下对 某种程式的突破。
(作者单位:泉州市广播电视中 心/责编:刘原)
47
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当前世界上普遍 存在的一种融合的倾向,通过节目表 现了这种融合的观念。
创新性。创新是形态变化得以发 生的动力。这种由于融合而表现出来 的差异性体现为创新性。“新”意味着 新鲜,与过去不同,和别的不同,是相 对于“旧”——过去而言的。如果说以 往的谈话节目是主持人和嘉宾的交 流,那么增加现场观众就是创新,现场 增加大屏幕就是创新,增加乐队就是 创新。创新导致节目形态发生变化,并 形成一定模式。新的节目形态于是产 生了。比如当前谈话节目主要有两种 形态,即不带观众的“圆桌会议”型和 带观众的“现场参与型”,前者可以凤 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为代表,后 者可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等为 代表。
观察与思考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沈文锋
节目形态是内容和形式的某种综 合性统一性的表现。比如说,《新闻联 播》所表现出来的节目形态中有一点 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突出的,那就是 权威性。而《南京零距离》这样的新闻 节目是绝对没有的。后者与前者的节 目形态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来 说,可以从横和纵两方面来考察电视 节目形态。横的是内容,纵的是形式。 因此我们既可以从横的角度区分新 闻、文艺、社教、广告等四种节目分类, 也可以从纵的角度区分为谈话、娱乐、 晚会等节目类型。中国电视的发展促 使节目形态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是 赋予原节目形态新的内涵,如谈话节 目、竞赛类节目;一方面是产生新的节 目形态,如连线节目、说新闻等。
其次,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电视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 路。转变观念,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 办电视成为电视改革的一个不得不 考虑的内容。由此,两方面的意识得到 了强化,一是受众意识,二是遵循电视 规律的意识。两者规定了电视节目形 态变化的方向,即要做到内容与形式 的统一,电视与观众的统一。
电视毫无疑问属于大众文化的 范畴,这是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文化 背景。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消费性和 大众性特点,而娱乐性是其手段。所以 娱乐成分不断被强化不能不说是电 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必然结果。人们在 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电视放松身心, 娱乐成分很高的电视文体节目成为 受益者。新的节目类型在很大程度上 表现出电视的大众文化特征。
电视是高科技产物,科技进步影 响着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但这并不 是说,节目形态的变化都是科技因素 带来的,只不过是科技进步为电视节 目形态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如时 空连线这样的节目,通信技术不发达 是不可想象的。
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有阶段性 的特点。电视节目的生产往往要经过 一个产生、发展、高潮、稳定的阶段,之 后要么是衰落,要么是自身突破再发 展,进入一个新的流程。也就是说,当 一个节目成型后,经受了市场一定时 间的检验后,达到了顶峰。这时,需要 从中挖掘革命性的因素,实现自身的 突破,改革,进行扬弃。正是上述这些 合力的作用,促使电视节目不断改革 创新,而节目新形态的出现正是改革 的产物。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带动大 量新节目产生的同时,也促使原有的 节目升级换代,并在变革中不断受到 检验和完善。这些都会通过电视节目
整合思维。将几种要素整合在一 起形成新的节目形态。在竞赛类的综 艺节目中,如歌手的比赛节目,每期产 生一个优胜者是一种形态,每次产生 一个擂主又是一种形态,附加才艺展 示又是一种形态。比如东南卫视的《银 河之星》节目,综合了多种表现手段, 大大丰富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娱乐性, 同时也衍生出丰富的节目形态。
情感思维。新的节目形态的产生, 既是电视节目发展使然,也是受众意 识增强使然。也就是说,节目要为观众 所喜爱,就需要有审美追求。情感思维 就是联系观众审美感性和节目审美意 象的纽带。观众从节目中得到美的享 受,是因为观众与节目产生了共鸣。
电视节目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 多的节目形态,当然也会淘汰一部分 未能与时俱进的节目形态。比如早期 一些拼盘性的综合文艺栏目,比如一 些口播类的节目预告等。节目预告已 被更亮丽的收视指南、导视等五彩缤 纷的节目宣传所取代。
平民性。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的背 后的深层原因是竞争的需要,吸引观 众的需要,因此新的节目形态会注重 其平民化色彩。不但采用观众乐于接 受的方式,如朴素的语言,而且以争取 观众的参与为号召手段,即以大众为 主角。从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类节目 中,我们看到了节目平民化的倾向:不 只是内容以社会生活为主,形态上也 表现了亲近的风格,《南京零距离》就 是一个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