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食品添加剂
12级预防冯巍 1218008
摘要 食品添加剂在生活中使用十分广泛,它们是食品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
本文将从生活中的一般食品开始讲述食品添加剂的产生原因、定义、分类与使用原则,举例说明现今食品加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正文我在大学里对化学有过充分的学习,对一些化学名词可以算是很熟悉了,但当老师在介绍食品添加剂时提到它们,还是感到些许惊讶。
那些东西竟然被用在我们吃进嘴里的食品上。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要求食品加工规模化生产,而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真的不加入任何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举个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食品添加剂在我们身边的大作用。
面条加工厂每天都要生产大量面条,可是如何保证面条在长时间内不发生变质呢?大家都知道家里做的面条在室温下,两三天就会变质,而如果加入了食品添加剂的话,那么你的常识就要被颠覆了。
加入丙二醇防止氧化,加入PH 调整剂保证PH不变,这样面条就可以长期储存了。
再举个例子,做饺子皮时大家肯定会发现,饺子皮有时候会粘在一起。
这种情况,饺子皮工厂也曾遇到过,饺子皮经常粘到机器上,剥饺子皮的时候,每次都必须把机器停了,太影响工作效率了。
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当然,只需要加乳化剂,工作起来会更加轻松,还能防止干燥;再加点增稠多糖类,皮就会很筋道。
食品添加剂就这样轻松地调节了规模化生产与消费者要求之间的矛盾。
食品添加剂具体又是什么呢?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总体来说食品添加剂有两大种分类方法。
1、按其来源分为天然与合成两类,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和化合物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制成。
在现阶段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较少,价格较高,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品种比较齐全,价格低,使用量较小,但其毒性后者大于前者,特别是合成食品添加剂质量不纯混有有害杂质,
或用量过大时容易造成对机体的危害。
故目前食品添加剂偏重于向天然食品添加剂发展,使用天然、人工混合食品添加剂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2、按其用途分为: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调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拮抗剂、增味剂、保鲜剂、酶制剂、被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及其它等类。
由于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少量长期摄入也有可能存在对机体的潜在危害。
随着食品毒理学方法的发展,原来认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发现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和致畸、致突变、致癌性的危害。
故各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
目前国际、国内对待食品添加剂均持严格管理,加强评价和限制使用的态度。
为了确保食品添加剂的食用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的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4.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
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
6.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随着食品工业产品的多样化,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发展相当迅速,据有关资料报道,国外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4000种以上,美国允许使用3200种,日本1100种,欧洲共同体1100—1200种。
这也为食品加工行业添加了一些活力,同时也为人们增添了一丝顾虑。
还记得超市中热卖的特价肉丸吗?如果你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其添加剂使用完全合乎标准),你还会去吃吗?肉丸作为超市的特卖商品,制作成本也自然是最低的。
制造商采购大量便宜的肉,肉碎就是从牛骨头上剔下来的几乎不能称之为肉的那部分,一般用来制作宠物饲料。
这些肉碎既不能做成肉馅,又没有什么味道,可确实是牛肉,而且很便宜。
这些肉黏糊糊的,水分多,又没味道,根本不能吃。
首先,加进一些不能下蛋的鸡的肉馅,以增加分量。
养殖的鸡有蛋鸡、有肉鸡。
肉鸡主要是吃肉的,而蛋鸡主要是吃它下的蛋的。
蛋鸡和肉鸡的肉差别就很
大,价格也不一样。
而且这里用的是已经不能再下蛋的鸡的肉,价格就更便宜了。
接着加进一种叫做组织状大豆蛋白的东西,以便制作出柔软的感觉。
这种大豆蛋白也叫做“人造肉”,现在还被用于制作便宜的汉堡。
这样,总算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仅仅这样还是没有什么味道,于是就需要使用大量的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等来增加味道。
同时为了使口感嫩滑,还加入了猪油、加工淀粉等。
另外,还加进了黏着剂、乳化剂等。
由于是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所以作业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为了使颜色好看,还要使用着色剂;为了延长保质期,需要使用防腐剂、PH调整剂;为了防止褪色,需要使用抗氧化剂。
这样,肉丸就基本上做好了。
最后,再往里混入调味汁和调味番茄酱就大功告成了。
但是如果使用市售的调味汁和调味番茄酱,价格较贵就不合算了。
因此为了控制价格,就要使用添加剂来做出“具有那种味道的东西”。
首先把冰醋酸兑水稀释,用焦糖色素使其变黑,然后再加入化学调味料,做成“仿调味汁”。
把番茄酱用着色剂上色,加入酸味剂,用增稠多糖类增加其黏度,就做出了“仿调味番茄酱”。
把这种汤汁浇在肉丸上,放入真空袋子里加热杀菌,商品就完成了。
整个制作过程大概使用了二三十种添加剂,真可称得上是“添加剂堆”了。
这样,本来是毫无用处的肉碎,在加入各种添加剂后,被制成了“食品”我们吃进的肉丸。
将本来已没有用处即将丢弃的东西制成食品,一方面有利于环保,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连一元钱都要省的家庭主妇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而且使用的添加剂全是经国家认可的。
但是我们吃下去的“食品”,分明就是一堆化学试剂,在黏糊糊的肉碎里加进三聚磷酸钠、甘油脂肪酸酯、磷酸钙、红色3号、红色102号、山梨酸、焦糖色素……做出来的肉丸,谁又能保证长期进食这些试剂,完全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呢?谁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吃这些东西呢?
某工厂的厂长在私下里说:“我那里特价出售的火腿根本不能吃。
”咸菜加工厂的厂长也经常说:“虽然价格超低,但还是不要买我们家咸菜的好。
”因为那是把发黑的蔬菜漂白后,用合成着色剂上色而成的。
他们并没有犯法,他们一直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添加剂使用方法、标准和用量。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从抗争,但我们需要添加剂的信息完全公开。
产品背面的标签上,配料表里一般都标注了使用的添加剂。
但是光读标签是读不懂的,消费者完全不知道在什么样的食品里
加入了多少添加剂,信息没有做到完全公开。
添加剂公司为了卖出更多的添加剂,将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酸盐等数种添加剂混合在一起,按着色用、紧缩肉质用、改良品质用等不同用途出售。
制造商则被相关法律允许合并标示,即把若干种添加剂算作一种进行标示。
而对于包装表面积在30平方厘米以下的产品、散卖的加工食品、超市自己制作的副食品,则有免标的规定。
这些以前让整个食品加工行业都顺畅运行的法规,都成为消费者了解食品真相的障碍。
美味香甜的“果汁”只是由一些粉末(着色剂、果葡糖浆、酸味剂以及柠檬香料)调和而成,而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含有相当于50克砂糖所含的热量,也就是200千卡,但是人喝了之后却没有饱腹感,必然会引发热量的过度摄取。
这就是这些年肥胖儿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
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 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
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回忆起自己年幼时在乡下养鸡、种菜,那时吃进嘴里的鸡肉、蔬菜,自己都曾确实地感受到它们生命的存在;妈妈用一晚上时间亲手做的饭菜,也更能让孩子体会亲情和珍惜。
添加剂本身无所谓好坏,只要严格地遵照规定的标准,也根本不违法。
但是,我希望,能在法律标准之外再加上另外一个标准——“良心标准”。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应正确的认识食品添加剂,应和政府、商家一起行动起来才能引领它回到正确的轨道,引导食品添加剂行业健康发展。
虽然现今食品添加剂行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如果政府能完善自己的职责,商家能不将自身利益建立在他人的健康问题上,消费者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那添加剂行业的健康发展并非不可能。
添加剂深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但是同样不能因为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副作用而完全敌视它,当今社会,我们应懂得运用它的优势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王统一,樊静,赵兵
2食品(1984)标签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