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R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
F3.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幼红细胞显著减少,(常小于5%),但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外周血中单纯红细胞减少或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多正常或略低,网织红细胞明显减低。
此病常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F3.7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形态正常,各期幼红细胞比值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Hb>180g/L,RBC>7×1012/L。
皮肤和粘膜呈暗红色,脾肿大。
F3.8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
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
F3.9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
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
血象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
F3.10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
ANLL可分为M0、M1、M2、M3、M4、M5、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
ALL分L1、L2、L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
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
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
F3.11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M1-M3)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
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
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
核仁清晰,数目1-4个。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M2(包括M2a和M2b亚型)、M3(包括M3a和M3b亚型)3型。
M1的骨髓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
M2a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
M2b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该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仁,数量>30%,原始或早幼阶段细胞也同时增多。
M3a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该类细胞大小不一,核形态不规则,可见内、外浆。
M3b的早幼粒细胞布满细小的非持异性颗粒,形态变化同M3a。
该类白血病细胞数量>30%(NEC),POX(或SB)染色常强阳性。
F3.12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4)此白血病同时含有原始或早幼粒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
根据两系形态不同分为M4a、M4b、M4c及M4E0。
M4a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细胞既有粒细胞系,又具有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
M4E0除上述特征外,还有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及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占5%-30%。
F3.13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5)该型的白血病细胞胞浆丰富,着色灰蓝,可有细小、散在颗粒,奥氏小体较细长,核形态不规则,有外折内切现象,核染色质呈细沙状,排列成疏松粗网状,着色偏淡。
核仁较大,数量少。
根据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又可分为M5a和M5b型。
M5a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为未分化型。
M5b的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但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30%(NEC),为部分分化型。
与粒细胞区别的组织化学染色是非特异性脂酶(NSE)阳性,且受氟化钠(NaF)抑制,而粒细胞的NSE阴性(或弱阳性)且不受NaF抑制。
F3.14 红(白)血病(AML-M6)骨髓中红系>50%,且伴有形态学的异常,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NEC);若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5%,骨髓原始粒细胞(或原幼单核细胞)>20%(NEC);单纯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显著增多。
F3.15 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该类细胞为原粒或原淋细胞大小,胞浆丰富,常有伪足状突起。
此型易与ALL混淆,诊断时要结合电镜组化和免疫标记测定。
F3.16 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显著减少,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可示“左移”现象。
典型发作时,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但各阶段的红、巨两系细胞常无明显改变。
临床上常伴有感染、高热等症状。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或消失。
F3.17 粒细胞减少症粒系统增生不良,成熟障碍,部分粒细胞可出现空泡、中毒性颗粒。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在(1-1.8)×109/L之间。
可由感染、化学或物理损伤、造血系统疾病、巨脾、胶原性疾病等所致。
F3.18 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量明显增多,少数病人可正常或轻度减少。
F3.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骨髓中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有少量异形淋巴细胞。
主要表现在血片中成熟淋巴细胞在40-90%之间,其中多数细胞为胞浆增多,并有空泡的异形淋巴细胞,该类细胞易误认为单核细胞或原始细胞,但其核的变化小于胞浆的变化,结合临床上有发热、脾肿大及以青少年多见等,可作出判断。
F3.20 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3系均示明显增生,粒系成熟障碍,巨核细胞系的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减少,晚幼红细胞比例偏高,外周血有两系或三系减少,脾脏肿大。
F3.21 骨髓纤维化骨髓有核细胞偏少,骨髓和血片中均可见到泪滴状红细胞,骨髓穿刺时常为干抽,临床上脾明显肿大,贫血,外周血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此病诊断应结合骨髓活检。
F3.22 多发性骨髓瘤(MM)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或成熟浆细胞明显增多,该类细胞为恶性的浆细胞,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广泛骨质疏松和(或)溶骨病变。
F3.23 骨髓转移性肿瘤以成堆出现的肿瘤细胞为特征,该类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核仁,胞浆量多少不一,但胞界常不清。
转移到骨髓的神经母细胞瘤,可见菊花状排列。
此类病人的骨髓有核细胞量常明显减少或伴标本稀释,可找到坏死成分,个别病人涂片需找许多张才能发现堆集的肿瘤细胞。
临床上常有骨痛、低热和消瘦等病史。
F3.24 恶性组织细胞病除可找到较多吞噬细胞、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外,还可见到巨大的恶性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该类细胞体积大(可达30-40um),胞浆多,着色深蓝,核大,染色质粗、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大。
血3系减少,持续高热,脾肿大。
NAP积分减低。
部分恶性组织细胞要与大恶性淋巴细胞瘤相鉴别。
F3.25 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骨髓像常以反应性骨髓象报告之。
主要特征有粒细胞成熟障碍,毒性变;网状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少量吞噬型网状细胞和淋巴样、单核样组织细胞;易见浆细胞、单核细胞。
特殊情况下,可找到疟原虫或伤寒特征细胞等。
此类病人常为各类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所致,控制病因后,骨髓象可自然好转。
个别病人的发热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所致,可找到淋巴母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其诊断应结合病理活检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