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中苏北
(3)经济开放程度不高
对外贸易规模还偏小,多属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1)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层次欠合理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优势产业效益较差
(2)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体系尚不完善
起步晚、城市之间处于半封闭状态、非农业人口规模较小
(3)人口老龄化现象初显,性别结构失衡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已经完成了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 年性的转变
(2)建设对策: ①坚持依港沿线开发
②坚持跨区联合开发 ③坚持统筹协调开发 ④坚持多层次产业开发
(1)以平原为主的过渡性自然景观
平原为主北部及西南部有低山丘陵分布;淮河——苏北灌溉总渠 分界线穿行苏北
(2)发达的水系
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高邮湖
(3)独特的自然资源
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丰饶的海岸带资源、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
(4)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铁路、港口航运、机场
三区的发展特点分析
(1)工业化程度高
(3)加强分类指导,打造支柱产业。
(4)调整产业布局,扩大地区优势。
(5)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今后苏中要把沿江开发、 江海联动作为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最大机遇和最大优势, 将沿海深水大港和沿江大港作为外向型经济的支撑。
促进苏北加快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沿东陇海产业带建 设。
(1)建设重点内容: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利用高 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和前后链接, 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本地特色 的四大产业集群。
(3)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港口建设方面成就显著
(4)海岸带开发成效显著,海洋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较早
三区存在的问题
(1)尚未形成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大多数地区仍各自为政,出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竞争 无序等弊病
(2)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生态问题
苏中地区发展概况:
苏中地区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包括 扬州、泰州、南通3个省辖市和10个县级市、3 个县。土地面积20432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 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密度居全省第一 。
苏北地区发展概况:
自然地理上的苏北地区通常指苏北灌溉以北的江 苏境域以及江苏北部沿海地区,行政区划上指江苏 北部的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5市及其 所下的1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及20个县。面积和 人口分别占江苏省的50.95%和42.62%,在苏南、苏 中和苏北3个地区中均居首位。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东部沿海开放带、西太平洋航线要冲、T字型战略交汇处、紧 靠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
(2)便捷发展的交通。
滨海临江水网密布、京沪杭大运河、以太湖为中心的湖泊群、 高速铁路、公路、国道、跨江大桥、过江隧道等。
(3)良好的发展基础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手工业发达(纺织、丝绸、陶瓷等)
(1)区位优势明显
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黄金水道”、滨江临海、接受苏南 和上海辐射。
(2)资源比较优势突出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全国重要商品粮、 商品棉生产基地,沿海滩涂、水网密布,淡水资源丰富、石油、 天然气、地热就江苏而言较为丰富。
(3)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①长江过江快捷通道;②铁路交通 ③公路交通 ;④港航交通
1110240016 吕陈玲
江 苏 行 政 区 划 图
苏南地区发展概况:
苏南地区原指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 无锡、常州3个地级市计算管辖的昆山、常熟、 张家港、太仓、吴江、江阴、宜兴、金坛、溧阳 9个县级市所组成的特定区域。“十五”以后, 苏南地区的范围出原来的苏锡常之外,也将南京 、镇江以及所管辖的高淳、溧水、扬中、丹阳、 句容等县市全部纳入。
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崛起、90年代提高
(2)农业基础较好
中纬度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和土壤很好地结合, 利于农业的发展,“鱼米之乡”
(3)大城市带特征明显
南京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4)重视县城经济、外向型经济
积极吸引外资
(1)发展水平中等,发展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趋势
农田生态支持系统比较薄弱、能源与资源消耗大,能源严重短 缺、环境污染严重
(3)现有体制和政策存在一定障碍
行政体制不协调,用形成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2)发展效益不高
传统产业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力量薄弱、沿海规模工业 多出处于起步阶段
三区未来发展定位
由苏南模式走向新苏南模式。新的模式是以工业园 区和开发区为载体,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外资与民 资并举,富民与强市兼顾的新型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发 展模式。
苏南模式有缺点P195 新苏南的总体特征P196
新苏南的地域特征: ①苏州模式——外生式 ②江阴模式——内生增长式
苏中城市化发展对策:
(2)优势特色产业初步确立
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蓬勃发展的开发园产销互动的特色市场
(3)跨江联动、江海联动格局初步形成
滨海临江,发挥各自优势,寻求开发战略的“联动”
(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效
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能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2)人口规模基本稳定、素质不断提高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转变, 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1)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并举。 (2)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空间体系。 (3)培植新经济增长极,推动长江两岸一体化发展 (4)突破体制和政策障碍,推动苏中人口城市化进程
(1)加强与苏南地区和上海区域合作,提升在长三角的 地 位。
(2)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继续加强基础 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