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也要讲究“性价比”
日前,历时4个月的“天津市十大藏书家”、“津门十佳书香家庭”和“十佳特色藏书人”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各个奖项都是名花有主。
一时之间,这些获奖的藏书家成了津门的风云人物。
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买点书、读点书、藏点书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该如何藏书?藏什么样的书?在很多藏书人眼里,或许这些评选出来的藏书家就是他们的榜样、方向。
评选成风尚
据了解,这次由天津市文明办、天津市妇联和《今晚报》共同主办,天津图书馆、天津民间收藏学会、天津市住宅集团协办的天津藏书家评选活动,共吸引了不下1万名藏书人参与,而主办方也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著名的藏书家和历史学、文博学、文献学、图书学、天津地方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了顾问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
据此次评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今晚报》出版部主任王振良介绍,4个月的时间,评委会对参评者进行了细致的入户调查,主要根据藏书人的藏书数量、藏书特色、藏书质量、藏书利用和管理等几方面情况综合进行评估考量。
最终,包括三个“十大”称号,本次活动共评出藏书家13名,书香家庭19个,特色藏书人19名,同时还授予了来新夏、黄裳、姜德明和韦力4位当代藏书大家特别荣誉奖。
在中国藏书史,尤其是近代藏书史上,天津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而这次藏书家的评选在天津还是头一次。
刚刚获得“天津当代优秀藏书家”称号的张绍祖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作为历史
文化名城,应该有与之匹配的藏书丰富的藏书家、藏书人和书香家庭,这样的评选活动可以让很多人对藏书、藏书家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倡导藏书的风尚,非常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
不只是天津,近几年,评选藏书家的活动在全国不少省市和地区都陆续开展了起来。
江苏的南京、苏州、常熟、宿迁,浙江的嘉兴、台州,辽宁的沈阳、阜新、营口,湖南长沙、湖北襄樊、云南大理等等,甚至小到一个区县、一个乡村都评出了自己的“藏书家”,而且很多地区已经评了不止一届。
这些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藏书家评选,级别不同,规模各异,且“十大”、“十佳”、“状元”、“优秀”等冠在藏书家头上的名号也是五花八门,从某种程度而言,评选藏书家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中国素有爱书、藏书的传统,在《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中收录的自先秦至现代的藏书家中,私人藏书家有2747位。
而如果粗略估算一下,仅这5年内诞生的“藏书家”少说也有几百位了,相比之下,可以说如今这个时代为藏书家提供了一个最舒适的生成土壤。
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共识,藏书家的评选可以活跃一个地区的藏书风尚和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
从目前各地评出的藏书家来看,年龄上至百岁老人,下至40岁左右的中青年,既有专家教授,也有普通企业职员、工人和农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坐拥书城未必成“家”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藏书家?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从全国各地的藏书家评选标准中记者注意到,对藏书家的第一个要求都是藏书量要达到多少多少。
天津、台州“十大藏书家”的入选条件是藏书量要达到1万册以上,长沙、沈阳的“十大藏书家”要求藏书量达到8000册,而大理和营口
的“十大藏书家”则分别为5000册和2000册。
虽然对藏书量的要求从几千册到上万册不等,但这个“量”都是第一道门槛。
既然称“家”,需要有“量”的支持,这个好理解,但只要“量”够了就能成为藏书家吗?
南京藏书家周瑞玉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自认为是藏书人的朋友,用一栋别墅来放置所藏的书籍,但到他的书柜前才发现,确实有2万多册的书,但大部分都是包装豪华的礼品书。
北京的某位藏书人收藏有三四万册书籍,也曾被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称为“藏书家”,但当一些圈内的藏书人慕名前往后才发现,其中很多都是一些存世量大、价值不高的书籍,而且门类繁杂、不成系统。
“近代藏书和过去的藏书有了本质区别。
出版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年出版的书籍如星河沙数,中国的、外国的、文史哲、理工医等等,光每年出版的小说就已经难以计数了。
”在周瑞玉看来,不少人都会将藏书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但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书家还需要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只有那些有价值的书籍才能算真正的藏书。
“不说现在书籍泛滥,即使是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也不一定都有用,有很多可称之为印刷垃圾。
”全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庆告诉记者,年代的早晚、版本的差异、校检的精劣、印刷(缮写)质量的高低等等方面决定了书籍价值的不同。
比如,宋元刻本与明刻本价值有天壤之别,原刻本与后来的翻刻本价值又有较大差距,又比如清光绪内府本《养正图解》有华丽宫装的能到十几万元,而普通装帧的只有两三万元。
“而那些发行量很大、做工不是很精细、存世量多的书籍,收藏价值自然会打折扣。
”
据了解,在此次天津藏书家的评选过程中,报名者藏书量大部分都在万册以上,最多的超过了3万册。
南京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据估计个人藏书量达到万册以上的家庭应该在百户之上,而超过千册的藏书人家绝不会低于1000户。
但从各地获选的藏书家不难看出,藏书量多的不一定就能成为藏书家,藏书质量往往更被看重。
“收藏哪些书从某种程度代表了藏家的价值观,一个藏书家要想有所成就,除了拥有一定的数量,还必须有所侧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术水准。
”在藏书文化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看来,坐拥书城未必成“家”,藏书数量、藏书质量,只有将这两方面放在一起考量,才能体现出藏书家的“性价比”。
藏以至用才算完美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藏书家评选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地区仅以数量作为评判标准外,大部分都同时对藏书质量提出了相应要求。
比
如,“天津十大藏书家”要求藏书人要有两个门类以上的特色收藏、专题收藏或系列收藏,并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珍稀性的精品藏书。
而其他地方也都有针对类别、体系、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从各地评选出来的藏书家看,除了丰富的藏书量外,很多人都是在某一门类有所专长。
有的长于收藏文史方志,有的长于医学典籍,有的长于乡邦文献,也有的专门收藏线装书,其中不乏明清时期的珍罕善本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方志文献,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而具备这种条件的藏书家相当一部分都是学者或者是地方文史专家。
“自古以来的书籍浩若烟海,作为一个藏书人不可能全都收而藏之,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注重某一方面。
”李国庆告诉记者,除了版本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文献价值也是藏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只有能够成系列、成规模,才能根据所藏之书去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发掘出藏书的最大价值,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近几年来,古籍善本带动近现代各种书籍的收藏处于持续上升的通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到藏书这一领域。
正如张绍祖所言,如今的藏书人已不仅仅局限于读书人,特别是古籍善本,哪怕不是读书者也懂得了它所固有的价值。
在藏书界被视为高段位的古籍善本如今已经成了各大拍卖会上的一个重头戏,且每每成交火爆,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家,也有看好这一领域市场前景的投资者。
可以这么说,在足够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实现藏书数量、质量双丰收的藏家并不难找,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即使这样也未必就是完美的藏书家,关键还要看对书籍的利用率到底有多高。
“书一定要藏而读、读而用,作为藏书家,不仅要能够搜罗藏书,还要通过个人的研究著书立说、服务社会,让这些书发挥作用。
如果所
藏之书只是束之高阁,那终究不过是一个图书保管员,丧失了藏书者的本意。
”原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任黄润华认为,对书籍的研究、考证、著述是藏书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更是当代藏书家应该秉承历代藏书家的传统与精髓。
目前一些地方的藏书家评选中,也偶有对藏书人提出著书立说或发表论文的要求,王振良告诉记者:“这一标准的设立虽然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感觉到在这一点上不少藏书人还有所欠缺。
”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藏书家的评选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但地域特征非常明显。
天津获选的藏书家多是收藏天津地区文献方志的,南京评选的藏书家则多是收藏南京文献方志的,都是对当地文化有所偏重。
徐雁告诉记者:“藏书家的评选可以带动一个地区良好的藏书氛围,但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将全国各地藏书人资源整合起来,打破区域界线,看看到底什么样的藏书家才能代表这个时代,为大家设立一个共同追求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