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宁波四位著名藏书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
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的史学家、启蒙思想家、藏书家,浙东学派之
鼻祖。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于天文、算学、乐律、经史百家及释
道之书,无所不读。康熙四年(1665),建“续抄堂”于南雷(今余姚市明
伟乡黄家竹桥附近)。明末战乱之际,海内著名的山阴(今绍兴)祁承业
“澹生堂”藏书楼迁于云门山化鹿寺。二十多年后,黄宗羲入山,在化
鹿寺翻检图书三天三夜,挑选得珍本、善本载十捆而归。其中经书近
百种,稗官史百多册,此批图书乃黄宗羲藏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他
得自钮石溪的“世学楼”,钱谦益的“绛云楼”,黄居中的“千顷堂”,郑
氏的“丛桂堂”以及焦氏藏书楼和胡孝辕、孙月峰等名家藏书。晚年仍
到范氏“天一阁”、曹氏“静惕堂”、徐氏“传是楼”读书、抄书。历几十
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六、七万卷之富。未及编目,垂老遭
大水,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其再传弟子郑性经整理得三
万卷,入藏“二老阁”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
借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
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
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他
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
玩物丧志也”。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
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
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
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
思想的核心文献。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州人,
师事黄宗羲。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
《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
定。其父万泰,生八子,世称万氏八龙。斯同系第八子,为八龙之尾。
万氏藏书楼名“寒松斋”,由宗子世守,故址在今宁波市尚书街58号。
斯同博极群书而善著述,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尤精明代史事,对史
学、文学、校雠学卓有建树,为浙东学派主要人物之一。
康熙十七年(1678),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
参与修撰《明史》,在京二十余年,藏书十数万卷。至死旁无亲属,
藏书全为其子弟钱名世夺去。其藏书印有一长印文:“吾存宁可食无
肉,吾亡宁可发无椁,子子孙孙永无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读
过”、“万氏寒松斋珍藏之印”等。
生平著有《明史稿》五百卷、《补〈历代史表〉》六十卷、《纪元
汇考》四卷、《宋季忠义录》十六卷、《南宋六陵遗事》一卷、《庚申
群遗事》一卷等著作。
全祖望(1705—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小名补,自署鲒埼
亭长,学者称谢山先生。清著名藏书家、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鄞州
(今浙江宁波)人。
祖望之祖父全大程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原址在宁波月湖西岸(今
桂井街8-9号)。乾隆五年(1740)迁青石街(今青石街8号),因年久易
主,已非旧貌。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先世“阿育山房”
藏书甚富,大半抄自城西丰坊“万卷楼”,但被子孙误以为废纸,秤而
卖之,无一遗存。继而有“平淡斋”,藏书亦多,亦为诸孙分而化之,
遂难复聚。继而有“春云轩”,经两代收藏,几复“阿育山房”之旧,惜
终因战乱,被守将令士卒付之一炬。
全祖望之祖父在鄞江教书,稍有余钱即购书,无钱则手抄之。
之后祖望又遍访宁波著名藏书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博雅堂、陈氏
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又到杭州赵氏小山堂借抄,历累藏书五万卷,
多抄本,冠于同年代之藏书楼。
他家藏有南宋宝庆至明嘉靖间七种四明方志,极为珍贵。生平
著述甚多,有《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
诗〉》、《经史答问》、《鲒埼亭集》等三十余种,凡四百余卷。其著述
为后人研考四明历史和文献提供丰富资料。
全祖望晚年穷困潦倒,将随带藏书二万卷典当给仁和黄氏。辞
官回乡后倍加穷困,至死无钱安葬,将余藏万余卷典籍以二百两白银
尽归卢址“抱经楼”。
卢址(1725—1794),字丹陛,一字青厓,浙江省鄞县(今宁波
市鄞州区)人。因连试不中,绝意进取,仿天一阁建“抱经楼”聚书。
以其先祖遗藏数千卷为基础,不惜悬重价求善本,听说朋友得异书,
宛转借抄,早夕收藏。其藏书得自全氏“双韭山房”之外,还得自叶
氏“菉竹堂”、黄氏“千项堂”、丰氏“万卷楼”、毛氏“汲古阁”、金
氏“文端楼”等故家藏书。起初曾因未得内府《图书集成》而为憾,
乃今家丁入都购求,书到即衣冠迎门。历三十余年积聚,藏书达十万
卷之富,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齐名。所藏书按四部
分类,自编书目共四卷。乾隆年间,县令钱维乔纂修《鄞县志》,多
采用卢址“抱经楼”文献。同治元年(1862)太平天国军在宁波与英法
侵略军激战之际,“抱经楼”藏书遭土匪趁机尽掠,幸经同邑豪富杨
棠不吝花费2600两白银购得十之七八,无偿归还卢址。至清末,藏
书尚存2100种。“抱经楼”旧址位于宁波石板巷(今君子街18号),
因其构造仿天一阁,故光绪年间虽邻居失火而抱经楼则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