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地理/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编码:7441411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学时数:108学时
学分数:6学分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 执笔者:李文翎
审核者:周仁言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国地理是本科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是运用区域地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全国和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课,是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地理学科特点的专业主干课。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具有运用区域地理学理论,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基本地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中国地理是地理各自然、人文要素在区域的综合表现,因此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后续课程;此外,又是中学地理教学法的先修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教学参考书: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修订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二版),1998年。
总参谋部测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0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海域环境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第三节海岸
第四节海岛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
第六节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第七节旅游业
第八节城乡建设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区域文化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研究简史
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第三节行政区划
第四节自然区划
第五节经济区划
第六节综合区划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国土整治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
第九章东北区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第十章华北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第二节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第二节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基地
第四节土地退化问题
第五节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东南区
第一节资源、环境特点与评价
第二节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第三节香港与澳门
第四节台湾
第十四章西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气候
第三节三大洋水系与内流水系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景观垂直带
第五节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第十五章西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气候与水文
第三节植被与土壤
第四节农业
第五节工业
第六节交通运输
第十六章青藏区
第一节地壳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自然结构、人口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
难点: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气候水热结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