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归因与决策
(五)泰勒和克洛科的社会认知归因理论 泰勒和克洛科(S.E.Taylor & J.Crocker, 1980)认为个体通过过去形成的社会图式来 进行认知活动,不断地将社会事件、社会人 物进行归因,而形成整合的看法。 例:对公务员,城管的看法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
(一)归因原则
1.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执照协变性原则,个体应在许多不同的 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与原因的联系。假如一个 特殊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都与某个特定的 结果相联系,原因不出现,则结果也不出现, 那么就可把结果归于那个特殊原因。 例如:老板逢休假回来就会说喜欢其职工的设计, 而在其他时间都是批评,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 归因于他最近是否有休假。
二、决策理论
(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同处境下该如 何选择才最为理性的学问。)
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着重于不确 定情 境下的决策问题。决策者在做出“最佳决策” 时,要使“决策风险”最小,损失最小,利益 最大。
(一)概率理论(P180)
要点: 1.概率(probability)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人们的决策通常以概率为依据,“小概率事件” 是不被考虑的。 3.人们的决策更多地是依据主观概率。
2.动机性偏差(P172)
(1)自我服务(往自己脸上贴金)
自我服务---又称自我标榜或自我增强(self enhancing), 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 的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 自我卷入程度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自我设障(自我受阻)
尽管个体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地预先设置障碍, 以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 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寻找或制 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不利于优势的发挥。 (3)社会比较(上行比较、下行比较) 辐射效应、对比效应
《人际关系心理学》(F.Heider,1958)
2.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E.E.Jones &K.E.Davis, 1965)的相 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1.基本假设(相应推断:即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 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例如,某人老是与他 人吵架、打架,由此可以推断这人具有攻击性人 格。) 如果个体的行为是有意的,且是由持续一致的重要 意图产生的,并不会随情境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 行为就是稳定而富含信息的,是与其特有的内在个 性相一致的,并由这种内在的个性特质所引起。这 种从行为推断个性本质的归因方式就称为“相应推
导致主观概率的三个原则: 1.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低估高概
率事件的出现; 2.人们倾向于表现出赌徒的谬误,预测暂时未出 现的事件很可能最近出现; 3.人们倾向于高估对他们有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 低估对他们不利的事件的真实概率。
(二)预期损失理论
在决策中,人们用损失来描述各种决策的结 果,预期损失最小的行动方案为最佳方案。 主要用于考虑重复决策问题。
(3)选择自由性(freedom of choice)
个体的行为自由选择度越大,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越 高。
比如:在上级的要求下,某下属加了班,这 并不能表明他敬业(当然也不能表明他不敬 业);假如他为了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总是 自觉地加班加点,这就能表明他敬业。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
(1)人们通常使用三种方式解释行为的原因: -行为者:个体自身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情境:情境的特征可能是行为的原因。 -刺激物:行为的对象可能行为的原因。 (2)寻求三方面的信息: -区别性:针对刺激物,是否只对这个对象反应。 -一贯性:针对情境,是否其他情境也有此反应。 -一致性:针对人,其他人是否也有反应。
3.性别偏差
(1)动机上的偏差 女性人格中有“害怕成功”的动机因素,因此女性在成 功时会归因于运气好,而失败时却会归因于能力不行。 (2)观念上的偏差
个人所拥有的许多观念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 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可追溯到原始观念上的差别。(教科书 和电视电视剧里的英雄形象,多半是男性。) (3)环境上的偏差
• 案例:玛丽昨晚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
条件 1 区别性 一贯性 一致性 归因
低:她总 对小丑们 发笑 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
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
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 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
低:她以 前没对他 发笑
低:别人很 少发笑 高:每个人 都发笑
低:别人很 少发笑
人:玛丽 (86%) 刺激物:小 丑 (61%) 情境 (72%)
(1)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 待、接受的。 社会要求是决定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行为的 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的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 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比如:某员工在上班时间没有睡觉,这个表现并不 能说明他的素质高;相反他睡觉,则表明他的素质 低。
C.行动者与观察者出于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2)显著性与获得性
显著性是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最显著 的东西就会被认为是重要的原因。 获得性启发是相关信息进入头脑中后利于 推论现实事件的可能性。一个信息越容易被 想起,越易于被作为主要原因。
(3)歪曲的思维方式(P167)
• • • • • • • • • 泛化 综合标定 过滤 极化思维 自责 个人化 看透他人心思 控制错觉 情绪性推理
第五讲 归因与决策
归因及其理论 归因风格与归因训练 决策及其理论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人们从可能导致 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 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 为何归因: 解释的需要——
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
应用决策技术。
重点:决策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决策源自论。难点:决策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什么是决策
决策(decision making)----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 的知觉和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有可能性 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涵义: 1.决策必须是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考虑; 2.决策必须在行动方案实施后具有正面或负面 的后果; 3.决策还必须具有成功的可能性。 决策的主观概率(个人对于决策成功可能性的直 觉)对于行动方案的成功至关重要。
3、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三个维度: -部位: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 -稳定性:经常发生的还是偶然发生的 -可控性:个人意志可控制的,或不可控制的 • 四个基本原因元素:学生考试为例 -能力: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努力: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任务难度: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运气: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2.影响相应推断的因素
(2)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
非共同性即是独特性,它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 因素,非共同性因素越多,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 高。 • 比如:某女工喜欢把长发披在肩上(屡劝不改就 特别了),说明她对长发有心理上的情节,那么 为安全起见,要么给她换一个可以披长发的工种 ,要么让她辞工,否则这也是安全隐患。
(三)归因风格与控制点的区别 1.归因风格是一个描述个人归因倾向,强调怎样
归因; 2. 控制点是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力量位置的把握, 强调归于哪一点。
(四)归因风格的测量
通过相关量表来测量。典型的量表有: • 罗特的内外控量表(I--ES) • 诺威奇---斯特里克兰的控制点量表(NLCS) • 克兰多尔的智力成就责任心问卷(IAR)
2
3
(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理论假设:寻找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总试图去解释
事件发生的原因. 2.韦纳的四个原因因素: 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况
稳 定 不稳定 内部的 能力 努力 产生自豪---成功 “我很聪明” “我下了功夫”-----产生自豪 产生绝望---失败 “我很笨” “我没下功夫”-----产生羞愧 外部的 难度 运气 产生侥幸---成功 “任务容易” “我运气好”------产生侥幸 无能为力---失败 “任务太难” “运气不好”------会生气
2.步骤:
(1)选择对象 按照训练目的选择合适的训练对象。 (2)实施干预 按照规定的训练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讨论、观察学 习和强化矫正等方法,干预的时间与次数依训练对象的年龄 而定。 (3)效果测量 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训练前与训练后的行为改变。
第三节 决策及其理论
目标: 理解决策相关概念,决策理论,
产生分歧原因:
A.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的观察,他们 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源身在此山中);而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 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
B.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所以强调情景; 而这种信息是观察者难以获得的,所以强调行动 者自身。
二、归因训练
(一)定义
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 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 风格。 基本思想:通过归因训练,获得归因反馈,消除归因偏差。 (二)分类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理论基础是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通过由不 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 从而改变个体的消极情绪。 2.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
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
和行为加以控制。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