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此时的思维敏捷流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上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极其重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下面几个关系:
1、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关系
教师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放下“师架子”,善于与学生沟通,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

把学生当做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
育。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我们实现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

一名教师,能够热爱学生,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能与学生交朋友,是一种永恒的美。

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

课堂上,教师以全身饱满的热情,用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平等的交流,一次亲切的抚摸……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使教与学互相交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

2、师生之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

平等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没有平等就无所谓真正的民主、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亦如此。

在教学中,树立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表现出来的。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转化为学生智慧和思维火花,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也就形成了。

另外,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新型教与学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和谐。

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精彩的课堂导入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节课产生良
好的期待。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内容的多种导课方式,从一句话、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

让学生从教师的气质、心态和课堂的导言中就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2.运用合作学习,重视“立体互动”
新课程理念倡导“互助”、“合作”。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

为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性格、成绩和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有发表见解的天地,从中逐渐消除平时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体验,构筑了较强探究情感的立体互动的体验场。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
教师在授课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并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
泛收集并探究相关信息。

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

4、渗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构建人文化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户外实地教学、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方面。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编排,对良好气氛的创设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协调学生间的和谐,完善和谐课堂
学生间的和谐是合作与竞争的和谐,课堂中有了学生间的合作,才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了竞争才可促使学习者刻苦努力、奋力拼搏,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但要防止不良竞争意识,提倡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学生间的活动,只有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才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学生间的和谐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协调生生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对有优越感的学生要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另一方面,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教师更要
多关心,为他们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容易,循序渐进,让他们时刻能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乐于参加教学活动。

四、构建课堂内外的和谐,深化和谐课堂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同起来。

从形式上说,应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从内容上说,应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内引外联,相辅相承;从时间上说,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

此外,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了,学生才能有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可能,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培育自己优势素质的可能。

五、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要营造轻松整洁的育人环境。

好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内容,联系生活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平时的课堂教学关注较多的是知识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欠缺,这直接造成我们很多学生“头重脚轻”,学业成绩突出,思想品德却成问题。

另外,还要反映出文化气息,比如贴一些革命伟人英雄人物或科学家、学者的画像,显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熏陶和修养。

和谐,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课堂,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形成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