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课 范进中举

19课 范进中举

4.背景链接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岁开始应考,考了20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5、关于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3、板书设计:
青铜峡市五中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讲学案
教学课题
范进中举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星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再设计
一、课前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胡屠户等人的句子,概括胡屠户的性格特征。并以范进的口吻来复述故事,题目为“我的岳父大人”。
2、找出本文的修辞方法(对比、夸张、反语等)
预计课时
二课时教学方法ຫໍສະໝຸດ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再设计
一、课前导学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标字音。
解()元作揖()兀()自带挈()绾()了
细丝锭()子醉醺醺()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
2.在下面简介作者。
3、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讲学案
课题
范进中举
文体
小说
课型
新授
执笔
审核:
时间:2015年月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4.理解文章主题。5.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
(四)测学
1、联系时代背景及上下文,你认为范进发疯可能吗?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同情呢?还是讽刺?
2、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很打他一个嘴巴,这里作者安排有什么深意?
(五)思学(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三、课后思学
1、作业布置:
练笔《哎,这些人啊》小议《范进中举》的各色人物。
2、学后、教后反思(盘点收获,查找不足)
中举后:经济状况改善:邻人殷勤,胡屠户,张乡绅,社会地位提高:众乡邻尊称其为“”,胡屠户称他为“”、“”,张乡绅前来拜会,称兄联谊中举前,范进称胡屠户为“”,中举后,范进称胡屠户为“”,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范进心理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他的虚伪、世故。
③从以上变化中你认为范进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
④教师总结: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所在。
③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情节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分析人物。
①众多的人物中,想一想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
②他在中举前后有哪些变化?跳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中举前:范进家境十分贫寒:住,吃,不知油腥味;乡试无,断粮三日,母亲饿得。常被胡屠户辱骂。可见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偷偷地参加了乡试,这说明他热衷功名,沉迷仕途,期望借此。
二、课堂学习
(一)导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二)自学(交流“课前导学”内容)
(三)互学: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四)测学
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课后思学
1、布置作业:
假如报录的突然说报错了是另外一个乡里同名同姓的范进,众人又会怎样表现,想象写文。
2、教后反思
3、板书设计:
4、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交流点拨】
(1)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主要人物:
情节: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文章结构,
(1)第一部分(l~2段):(写)
①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2)第二部分(3~结束):(写)
①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明确:(l)描写(2)描写(3)描写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二)悟主题
1、读一读:范进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你认为文章中关于范进的描写中,哪个情节最精彩?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
2.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刻画的?
明确: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写范进喜极的动作描写,用“”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这几个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2)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揭露人物的矛盾。例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置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3.悟一悟:(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
(2)、小说除了围绕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变化,除了胡屠户、还写了张乡绅、众乡邻等人,有什么意义?
3、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课堂小结
1)、主题: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夸张、对比手法;(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高超的讽刺(1)夸张性的故事情节。(2)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3)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
二、课堂学习(别忘了做笔记哟)
(一)导学
(二)自学(交流“课前导学”内容)
(三)互学
(一)品手法
教师导入语: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等,今天,我们以胡屠户为例来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