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矿构造类型与特征探讨

控矿构造类型与特征探讨

控矿构造类型与特征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地质矿产的研究越来越多,矿产的开采也越来越频繁,为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了解清楚地质控矿构造,对于矿产开采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区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境内,结合研究区活动断裂构造等的综合研究,对控矿构造的类型与特征做出了详细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地质,控矿构造,类型,特征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ory and testing technology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peopl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e min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for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have accumulated much experience, providing more scientific basis,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to point to in the crust of the earth’s crust movement rock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effect happened left over from the form, understand clearly qc ore structure, for mineral and mining indus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area located in anhui province JiXiXian territory,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area activities such as of the fracture structure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Keywords: geology,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type, characteristic一、引言90年代以后,地质构造理论以及测试技术都飞速发展,为地质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以及科学依据,从已有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来看:地质构造主要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岩石圈内或地壳里各种变形的组合特征、几何体、分布规律;同时还要对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进行分析;对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进行研究探讨。

总的来说,按成矿构造规模、级别、作用等将控矿构造划分为一级控矿构造——导矿构造,二级控矿构造——储矿、容矿构造。

构造背景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背景是矿床形成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它决定了成矿物质来源、深度、元素种类、成矿类型及矿床时空分布。

本文主要通过对地质构造类型和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为以后的找矿、矿产开采做铺垫,少走弯路。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简称构造。

任何构造都是岩石或岩层受了内力或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原始位态或面貌,如层理、粒序层、波痕等各种原生构造,以及各种原始位态或面貌的改变,即变形与变位,如各种次生的褶皱、节理、断层、裂谷、俯冲带、转换断层等。

各种构造均可按形态和成因的不同而分类。

各种构造又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归并分类,如按构造形成时间归并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两类;按几何要素又可将构造归并为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两类;按面状或线状构造在地质体中的分布特点又可归并为透入性构造和非透入性构造两类。

三、地质概况绩溪是皖南山区县。

位于东经118°20’一118°55’,北纬29°57’一30°20’,与浙江省临安市、安徽省歙县、黄山区、宁国市、旌德县接壤。

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谷地面积不大。

中低山区丘陵占全境面积的90.6%。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西南及东南分属黄山及天目山山脉,主要山系均是北东-南西向分布。

绩溪地区地层区划属中国地层区划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皖南小区。

县境内地层自老至新发育较全,主要为中元古界(Pt)、青白口系(Qn)、震旦系(Z)、寒武系(∈)、奥陶系(0),次为少量志留系(S)及侏罗系(J)和自垩系(K),第四系(Q)仅沿现代河谷有少量分布。

地层总厚度大于18000米,其中中元古界和震旦系分布最广,约占总面积的2/3。

区域内地层因受后期构造破坏和岩浆侵入影响,内部分布较乱。

四、控矿构造特征绩溪地区大地构造单元为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下扬子台坳二级构造单元,皖南陷褶断带三级构造单元,黄山凹褶断束和绩溪穹褶断束二个四级构造单元。

本区扬子准地台形成于皖南构造旋回(造山运动)。

其基底为中元古界上溪群,为一套区域动力变质的浅变质岩系,经过了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使得原始地层层序难以恢复,厚度大于13354m。

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层直接覆盖于中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之上。

本区属于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地史上历经雪峰(皖南)、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山等运动影响。

其中雪峰及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差异上升,燕山运动以块断运动为主,喜山运动属振荡挤压运动范畴。

印支期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是:印支——燕山早期为NNW—SSE、近N—S向挤压,陆内造山作用发育,属古特提斯构造域;燕山晚期即早白垩世早期,NW—SE向挤压,北东向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属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NW-SE向伸展作用,本区及其周边处于强烈的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E-W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本区内发生挤压逆冲作用。

正是由于历次运动的性质差异造成了本区构造形态的时间差异及空间差异。

本区的褶皱主要形成于雪峰期、印支期,喜山早期。

雪峰期褶皱由中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组成,轴向自东向西,由近东西逐渐向北东偏移,枢纽向北东倾伏,形态复杂,常呈倒转或扇形褶皱,区内的汪满田背斜,形态自西向东由倒转褶皱逐渐变成扇形褶皱。

印支期褶皱主要为绩溪复背斜,由震旦系及中元生界组成,形态复杂,线性明显。

由于轴部的震旦系自下而上岩性软硬和单层厚度不一,故复背斜倾没位置的震旦系组成的次级褶皱横剖面表现为不协调褶皱,平面形态形似花边,经剥蚀后震旦系呈群岛状分布。

喜山运动形成的褶皱,主要为绩溪县城附近下白垩纪宣南组在构造上表现呈和缓的“盆状向斜”状褶皱。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断层,与褶皱伴生的断裂发育较差。

区域性深大断裂主要有旌德断裂、绩溪断裂、虎(岭关)~月(潭)深断裂,特点如下:(一)旌德断裂,发育于上溪群至上白垩统宣南组中,切割的最新地层为晚白垩世宣南组。

岩石碎,角砾岩、裂隙、擦痕及褶曲发育。

断裂控制并切割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岩体,钻孔揭示深部煤层未遭破坏,证明断裂作用较浅。

断裂北段显示为重磁梯变带。

印支期末、喜马拉雅中期活动强烈。

(二)绩溪断裂,断裂总体走向30°,省内长约240km,断层面倾向SE,倾角30--45°,局部50~70°。

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断距百米至数千米,沿断裂带岩石破碎,角砾岩化、糜棱岩化、硅化、片理化强烈,褶皱发育。

断裂沿线串珠状分布着金沙、绩溪早白垩世盆地。

寒武系地层自东向西逆冲在白垩系地层之上。

该断裂起始于燕山中期,燕山晚期活动强烈。

(三)虎(岭关)~月(潭)深断裂,断裂走向40-50°,断层面以倾向南东为主,倾角多变,陡者直立,缓者20~30°,断裂带宽达200m。

断裂北段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内,南段发育于蓟县系~长城系地层中。

断裂南东的次级断裂发育,常密集成带,它们以十公里左右等距分布,大多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部分切过侏罗系及燕山晚期岩体。

该断裂形成于皖南期(雪峰期),皖南期末活动强烈,印支期及燕山期活动微弱,属壳断裂。

结束语从上文中的地质控矿构造的类型与特征可以看出,地质构造不仅与内生矿床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外生矿床,地质构造对其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所以,对于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我们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上文的研究对于安徽省绩溪县境内的矿产寻找以及矿床开采有了一定的指导,通过了解地质控矿的类型与特征,能够方便找矿以及正确指导矿产开采。

参考文献:[1] 王瑜、李朗田、苏绍,鄂东铁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预测-地质与勘探,2007,,4(1):17-25[2]黄婷婷、王磊,谈矿山地质构造与瓦斯突出地段的控制[J]-今日科苑,2009(10):136-138[3] 胡一多、韩润生、王雷、黄建国、唐果、杨勇,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断裂构造控矿规律-矿产与地质,2011(6)[4]吕庆田、杨竹森、严加永、徐文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期刊论文]-地质学报,2007(07)[5]龚伟、隋志龙、曾佐勋,宿迁-南京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分区[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