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频电疗法
分类
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3.调制中频电疗法
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音乐电疗法
4.低中频电混合电疗法
波动电疗法
二、基础知识
1.载波
为载波。 2.载频 3.调频 4.调幅 载波的频率称为载频。 即频率调制的简称。 振幅调制简称为调幅。
在调制波中,被低频调制的中频振荡称
二、基础知识
5.调频波 6.调幅波 7.微分波 载波经调频后即称为调频波。 载波经调幅后即称为调幅波。 是方波脉冲经微分电路而获得的脉冲电
动,得到松解及软化之效应。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4.消散慢性炎症及硬结:
对慢性炎症,炎症机化,外伤后瘀血,血肿
等均具有促进吸收,消散,软化作用。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音频电流作用于神经节段或反射区,可以促
进汗腺、乳腺分泌,增进食欲,降低血压,
对自主神经及高级神经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中频电疗法
1 概述
2 3
4
等幅中频电疗法 干扰电疗法
调制中频电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定义 :应用频率1~10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 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多采用频率在2000-8000Hz之间
一、定义与分类
1.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
音频电疗法 音频电磁场疗法 超音频电疗法
传统干扰电疗法 2.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动态干扰电疗法 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3.电流强度:一般以病人能耐受为准。 治疗时间和频次: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 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可不休息, 继续进行。
(二)操作方法: 1.单纯音频电疗法
(1)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电极板及衬垫
(2)衬垫用生理盐水或热水浸湿,保持适宜 温度,然后将铜片电极装入衬垫套内 (3)患者治疗时采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 位,并检查皮肤是否破损,将电极置于治疗 部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二)中频电流的治疗作用特点
1.镇痛作用
机理与低频电同
2.消炎作用
3. 软化疤痕、松解粘连:中频电流有较好的软化疤
痕、松解粘连作用,可能由于中频电流刺激能扩
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使粘连的结缔组织纤维、
肌纤维、神经纤维等活动而后分离。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二)中频电流的治疗作用
4.锻炼肌肉:与低频脉冲电流相似,由1-50Hz的低
(一)产生原理
两种不同频率的等幅交流电同时交叉地输入人体,
就会发生干扰现象,产生一种不断变化的综合电
流,即差拍(beat)
幅度变化的频率即为差频(beat frequency)
二、动态干扰电
由于电流强度不断变化,使机体不容易产 生适应性。 使深部组织获得较均匀的作用强度
三、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
治疗时将三路在三维空间流动的5000Hz 交流电互相叠加交叉输入人体,在体内形 成三维的立体干扰场。同时对三路电流进 行低频幅度调制,从而获得多部位、不同
(四)治疗技术
立体动态干扰电疗用星状电极
立 体 动 态 干 扰 电 疗 电 极 对 置 法
立体动态干扰电疗电极并置法
作用范围呈四叶形
F1 4000HZ
F2 4000-4150HZ
4000HZ
4000HZ
4050-4100HZ
4090HZ
差额 0-150HZ/15秒 扫频 (大范围) 50-100HZ/15秒扫频 (小范围) 90HZ/10秒 固频 (易适应)
(二)干扰电疗法的特点
干扰电疗法的特点: 1、干扰电疗法中所用的正弦交流电频率在 4000Hz左右,属于是中频范围。由于采用了 交流电,避免了电解,电极可以大为简化。 由于频率较高,皮肤电阻明显下降,因此可 以增大作用深度。
干扰电疗法的特点: 2、与过去一般治疗方法 不同,治疗时不是一种电 流而是同时用两种电流, 不是用两个电极而是四个。 通过四个电极将两路频率 相差100Hz的中频交流电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2.无极性、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电流是一种正负交替变化的电流,在正
半周内,离子向一个方向移动;而在负半周内,
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故无极性之分。因此电极
下就不会发生酸碱反应,避免了对皮肤的化学性
刺激。
半波中频电流是有极性的,有电解作用。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3.对神经肌肉的综合效应 中频单个脉冲周期的刺激不能引起一次兴奋,但综合 多个脉冲周期的连续作用则可引起能够传播的兴奋。
(三)临床应用
(6)电极不能在心前区及其附近并臵和对臵 治疗; (7)治疗电流量的调节应根据治疗的要求和 患者的感觉。 (8)治疗前将机器旋钮拨至零位。 (9)金属电极和夹子不得与皮肤接触,以防 电击伤。
(三)临床应用
(10)治疗时缓慢调节电流,并经常询问患 者感觉。 (11)治疗时不得触摸机器和接地金属。 (12)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进行音频治 疗。
疗后痛阈明显上升,但其镇痛效果不如脉
冲中频电流,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音频电流具有调节或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
因而有消炎,消肿,镇痛,促进血管神经功
能恢复的作用。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3.软化疤痕和可松解粘连:
音频电流刺激瘢痕或粘连组织,使之产生震
这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值得指出,对感应
电流已不能引起兴奋的变性神经肌肉,中频电流仍有
可能引起兴奋。只要中频电流强度足够,亦可引起横
纹肌强烈收缩以及提高平滑肌的张力。一般来说,中
频电刺激比低频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要舒适得多。
因此,中频电流可使肌肉收缩但不致引起疼痛。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4、对感觉神经的作用: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6.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透入:
通过生物实验证明,音频电流可提高活性生
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分子因浓度梯度而扩
散透过生物膜。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7.音频—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特殊优势作
用:
“音频电”无极性区分,应用药物广泛且不
发生电解伤,可使用较大电流,有利于延长 治疗时间,一侧或两侧电极下放药均可,操 作简便。优于单纯直流电导入法。
中频电流可以进入人体深处,但对皮神经和感受
器却不致引起强烈的刺激。当通以阈强度中频电流
时,最初只有轻微的震颤感,若强度增大时,可出
现针刺感,但持续通电时此种感觉逐渐减弱。只有
在电流过大时才可能出现不舒适的束缚感。
三、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电疗作用特点
5.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作用
在停止治疗10-15分钟后比较明显。在几种中频电
运动阈上:电流强度能引起患者明显的肌肉收缩。
耐受量:电流加大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限度
第二节
等幅中频电疗法
定义:用1000~5000Hz的等幅正弦电流 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分类: 音频电疗法(1000~20,000HZ) 音频电磁场疗法 超音频电疗法
一、音频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1.止痛作用:
音频电流作用后的镇痛作用比较明显,治
方向、角度和形状的动态刺激效应。
(一)电流特点
1.立体的刺激效应 2.多部位的刺激效应 3.强度的动态变化效应 4.受刺激部位的动态变化
(三)治疗作用
立体动态干扰电的治疗作用与传统干扰 电流相仿,但因其强度和刺激部位大于传 统干扰电,并且有较大的动态变化,刺激 的形式不同于传统干扰电,其治疗作用强 于传统干扰电疗法。
频调制的中频电流能引起肌肉收缩它具有以下特 点: ①对皮肤的刺激性小,不易引起疼痛; ②无电解作用,不易损害皮肤,有利于持久治疗; ③人体的耐受性良好,电流的作用深度较大。
四、治疗剂量的分级
感觉阈下:电流表有指示,患者无电感。
感觉阈:患者刚有电感,即有很弱的麻颤感。
感觉阈上:有明显的麻颤感。
运动阈:电流强度刚能引起肌肉收缩。
二、治疗技术
(一)仪器设备
1.仪器 音频电疗机输出的电流 多为2000Hz,或为 2000Hz、4000Hz两种 频率。
(二)治疗技术
2.电极的放臵: 若病灶表浅、治疗部位有创面、或治疗部位凹 凸不平时,可用并臵法;若病灶较深,用对臵 法。作中频药物透入疗法时,应尽量采用对臵
法,以加大药物的透入深度。
流中,以50-100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作用
较强。
三、中频电疗作用特点
6、对生物膜通透性的作用: 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在正弦中频电流作 用下,药物离子、分子通过活性生物膜的数 量明显多于失去活性的生物膜,由此认为这 可能是中频电流能扩大细胞之间的空隙或组 织间隙所致,因而提高活性生物膜的通透性 是中频电流的又一特殊作用。
第三节 干扰电疗法
(intefferential current therapy,ICT)
一、传统干扰电疗法
定义:是将两路频率分别为4000Hz与4000±100
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两组(4个)电极交叉输入人 体,在体内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电场,产 生差频为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这种电 流就是干扰电流。
(二)操作方法:
1.单纯音频电疗法
(4)检查仪器各旋钮是否在“零位”,接通电
源,调节输出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准
(5)治疗中应参照患者感觉,适当增加电流
量
(6)告诉患者治疗时正常感觉为麻感,如局 部有烧灼感,应立即告诉工作人员检查处理
(二)操作方法: 1.单纯音频电疗法 (7)患者治疗时不能移动身体,不能触摸仪 器和接地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等)
(8)治疗完毕,将输出扭缓慢转到“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