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噎膈.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噎膈.PPT课件
舌象:舌红干,有裂纹
脉象:脉弦细数。
-
60
治则:滋养阴液,清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加味。 方中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 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行瘀。 可加沙参、石斛、生地、熟地等双补 胃肾之阴,以增疗效。
-
61
•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大黄甘草汤 泻热存阴。
•胃火盛,格拒不入,黄芩、黄连、栀 子、竹茹、批把叶、芦根、花粉等降 火止吐。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45Fra bibliotek -46
-
47
-
48
鉴别诊断
反 胃 : 《 金 匮 要 略 》“ 朝 食 暮 吐 , 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 反”。食物能全部入胃,入胃后 从胃反出,有朝食暮吐,暮食朝 吐特点。
-
49
呕吐:患者进食并无困难,食物从胃 而出。与噎膈进食困难,食物不曾入 胃即反出不同。 梅核气: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进 食并无妨碍。
1.病名
膈证: 首见《内经》。
又称膈、鬲、鬲中、隔塞、
膈气。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
即吐出者。
病因:津液与情志;
病位:胃
-
5
《 素 问 · 通 评 虚 实 论 》“ 膈 塞 闭 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 灵 枢 · 四 时 气 》“ 饮 食 不 下 , 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
-
6
噎证:首见《诸病源候论》。
•火灼津伤,滋阴清隔饮。
-
62
三、瘀血内结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 下,甚则滴水难进。
初期--标实为主,气结、痰浊、瘀 血的不同,确立治则,但均需加滋阴 养血润燥之品,
-
55
后期本虚为主,重在扶正,宜滋阴润 燥,温补脾肾,可少佐祛邪之品。
!用药上
•攻伐匆伤正气
•辛燥之药不可多用
•滋腻则有伤脾胃
•清润和降为主,顾护胃气为先。
-
56
分证论治
一、痰气交阻
主症:吞咽梗噎不顺,胸膈痞闷,甚则疼 痛,情志舒畅时减轻;
-
19
噎膈轻证: 肝脾气结,痰气交阻 胃津亏虚,食道涩滞
咽下不顺
噎膈重证:
痰+气+血瘀,痰瘀互结 咽下疼痛
胃津亏耗,损及胃阴
食入即吐 水饮难下
-
20
疾病晚期: 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 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 “关则小便不利,格则吐逆”。
是开合之机已废,阴阳离决的 表现。
-
21
[诊断]
一、征候特征
2.辨别标本:
初起标实为主,可见:
气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 频作
血瘀: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 不移
痰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
-
53
后期正虚为主,可见: 津亏血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 舌质红、少津 气虚阳微:面色晄白、形寒气短、 面浮足肿
-
54
治疗原则
噎膈--本虚标实,当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纵阴食 欲液道
噎
体
过亏干
膈
衰
度耗涩
-
16
阴损及阳
肾阳虚
脾胃阳虚
运化无力
痰瘀互结
-
17
综上所述 病因:忧思郁怒、酒食所伤、年老肾虚, 相关因素: 水土、禀赋。
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病机:气滞、痰阻、血瘀 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
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
18
脏腑相关:食道、胃与肝脾肾 1、经脉相连 2、生理上相互促进 3、病理上相互影响
气、忧、劳、食、思五噎。
唐宋以后噎膈并称。
2.病因
《内经》:津液与情志;
《济生方》“寒温失宜……饮食乖度”
《景岳全书》“酒色过度”,“少年少
见。”
-
7
3.病机: 《局方发挥》--强调热结津血亏
耗。
“血液俱耗,胃脘亦槁”,治以 “润养津血,降气散结” 。
-
8
《景岳全书》 --阳气衰弱为主
“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下 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 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 也”。
噎膈
刘凤斌
-
1
[概述]
一、概念
噎膈:食管干涩、食管狭窄致:
※吞咽食物梗噎不顺 ※食物不能下咽入胃 ※食入即吐
-
2
噎--噎塞,吞咽之时噎塞 不顺;
膈 -- 格 拒 , 食 管 阻 塞 , 饮 食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
-
3
噎膈:痰、气、瘀郁结 于食道 食管狭窄
二、发病:中、老年为主
-
4
三、源流
津
液 不 布
痰 痰气
痰
食 道
气
瘀
血瘀
-
12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
膈》: “噎膈之证,必 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 胃气。”
-
13
二、饮食
嗜酒无度
湿 热
痰
内浊
过食肥甘 蕴
+
气
、
瘀
-
结噎
食 道
膈
14
二、饮食
恣 食 辛 香 燥
伤 津 耗 液
津 伤 血 燥
食 管 干 涩
噎 膈
热
-
15
三、年老肾虚
年 老
-
50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与实:
病因:
实: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 而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
虚:热饮伤津、房劳伤肾而致津枯血
燥,气虚阳微。
-
51
病程:
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
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
症状:
实: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隔胀
痛者。
虚:食道干涩、饮食难下或食入即
吐者。
-
52
二、诱因和相关因素:
平素嗜酒、嗜食肥甘霉变食物、情 志抑郁者,中年以上。
三、辅助检查:
食道吞钡、胃镜及活检、食管拉网 脱落细胞检查、CT等有助诊断。
-
22
-
23
-
24
贲门失弛缓症
-
25
-
26
-
27
食道炎症
-
28
-
29
-
30
食道溃疡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晚期食道癌症
兼次症: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 大便艰涩;
舌象:舌质红,苔薄腻
脉象: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
57
方药:启膈散为主方。 丹参、郁金、砂仁化瘀解郁,理气和胃。 沙参、川贝、茯苓养阴生津,化痰散结。 荷叶、杵头糠生津降浊,和胃气。 •可酌加瓜蒌、陈皮增理气化痰之力。 •加麦冬、玄参、花粉、白蜜增生津润燥。
清代叶天士“食管窄隘使然”,
认识已趋完善。
-
9
四、范围 食道癌、贲门癌、食道憩室、食
道炎、弥漫性贲门痉挛、贲门失 弛缓证等。
-
10
[证候特征] 1、单纯表现为噎。 2、早期:噎证
中期:噎 膈 晚期:膈证,伴气血虚弱1 2
-
11
[病因病机]
一、七情
忧 思 伤 脾
脾 气 结
郁 怒 伤 肝
肝 气 结
-
58
•嗳气,可加沉香、陈皮和胃降逆
•呕吐食物与痰涎的混合物,旋覆代赭 汤降逆消痰。
•痰气郁结、痞塞满闷可选用四七汤、 温胆汤、导痰汤、来复丹。
•大便不通,可用增液承气汤生津润下, 但中病即止,以免伤津。
-
59
二、津亏热结
主症:吞咽梗涩而痛,汤水可下,固 体食物难入,胸背灼痛;
兼次症:形体渐疲,肌肤枯燥,五心 烦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大便干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