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1-148X (2005)14-0034-03中外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其差异张胜荣,金高峰(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摘要:管理是生产力,也是一门艺术。
随着环境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也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
当前,在我国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前提下,借鉴我国历史上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做到通今晓古、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外;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4-03-13作者简介:张胜荣(1980-),男,江西赣州人,现为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由于历史因素,我们曾经割断了对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借鉴。
当前,在我们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效率之时,对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和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再学习和借鉴是很有必要的。
一、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形成系统的体系,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那时至今,按照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管理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后来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等。
1.泰罗(Fenderic h W .Ta ylor )的科学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工程师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形成了一套被后人称为“泰罗制”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在他所创立的管理理论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泰罗认为,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2)达到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2.法约尔(Henri Fayol )的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约尔来补充,《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是他的代表著。
法约尔认为企业管理不同于企业经营,经营包括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管理只是经营当中的一种活动,它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项。
法约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原则。
他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心的品牌营销创新;其次在网络建设上实施创新,实施终端营销战略,进行物流体系创新,直接把酒送到销售终端,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再次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加大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市场的开拓力度,填补黑龙江省啤酒外贸市场的空白。
6.加强科学管理,增加企业效益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管理是企业成败之本。
企业应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管理上创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使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优势。
综上所述,只要企业练好内功,顺应啤酒业发展的潮流,黑龙江省啤酒工业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会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200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 ].易路通.htm ,2004-03-03.[2] 黑龙江省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 ].湖南统计信息网,2001-03-10.[3] 哈啤之争:中国啤酒业进入品牌营销时代[EB OL ].网易财经频道,2004-06-17.[4] 赵立枝.新世纪中俄区域合作谋划[EB OL ].招商局,2004-01-07.[5]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摘要[EB OL ].人民网,2003-01-15.[6] 闫治民.竞争合作—啤酒企业竞争新观念[EB OL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1-11-28.(责任编辑:习 文)2005 14 总第322期商业研究 CO MMERCIAL RESEARC HDOI :10.13902/j .cn ki .syyj .2005.14.013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韦伯(Max We ber)的组织管理理论韦伯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创立了古典组织理论。
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化、非人格化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
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他的这种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著《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
(二)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泰罗的管理科学理论把人看作“活的机器”、“经济人”等,而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它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1.梅奥的人群关系论梅奥是行为科学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有:《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工业文明中社会的问题》。
在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中,梅奥等人提出了以下几条原理:(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1)人是具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什么取决于他缺少什么;(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
在《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等著作中,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动机。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是赫茨伯格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并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保健因素是指对职工满足的效果,类似卫生保健对身体所起的作用一样,有预防作用。
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本身等,可以使职工产生满意的效果。
主管人员必须要抓住能促进职工满意的因素。
4.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格雷戈在1957年发表了题为《企业的人性方面》的论文,在那第一次提出了X理论、Y理论。
X 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三)二战后出现的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学派,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又出现了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
80年代到90年代初,企业再造和企业文化理论又流行全球。
但是,不管新出现的哪些理论,它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来展开的。
二、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管理思想既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上自然形成的,更不是单纯从西方引进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国近代到建国前的管理思想中国近代到建国前的这一百年来,中国的管理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洋务运动”到“民生主义”反映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不断追求与努力。
1.“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管理思想随着列强的入侵,开明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放眼看世界,努力寻求抵御外辱、强国富民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管理思想。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虽然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思想却得到了流传。
2.中国管理科学的早期萌发和实践“洋务运动”及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失败,使得有识之士开始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运动:(1)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理论。
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提出了科技的重要性,并主张自由贸易,倡导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管理者;(2)严复的管理观点。
严复驳斥了“西学中源”的观点,主张自由经济,反对贸易保护;倡导机器生产,并用资本过剩解释利润率;(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方法的人,其“民生主义”思想和主张为中国当时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开拓了新方向。
他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振兴实业发展国民经济;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在行政管理上主张五权分立和权能分离。
3.革命时期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创办了许多小型工厂,为加强对这些工厂的管理,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支部工作条例》,在工厂中建立了由厂长、共产党支部书记、工会委员会组成的“三人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并开展了劳动竞赛。
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改善工厂经营管理的新方针,主张精简机构、实行经济核算、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等。
解放战争时期,工厂管理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1946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公矿企业政策的指示》,强调了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并且普遍进行了工厂企业化。
这对建国初期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经验。
总第322期张胜荣:中外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演进及其差异·35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管理思想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全面学习苏联管理模式时期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所以我们照搬了苏联模式。
在这个特殊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照搬照套也出现了一些误差。
2.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时期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缺点,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
1961年,党提出了“调整、巩固、提高”的经济管理方针。
这些工作,明显的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但是,十年动乱又造成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大混乱。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分以下三个时期:1.第一个时期(1978年—1986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利改税。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我国的企业扩大了自主经营权、生产权,并减轻了企业负担。
2.第二个时期(1987年—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在体制改革中,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特别是股份制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