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发展——凤阳县小岗村产业结构状况调研报告摘要:产业结构事关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本文主要围绕小岗村民思想与产业结构调整形势的协调,龙头企业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旅游业与小岗经济的协调,以及三大产业整体规划的协调为议题,深入小岗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三十多年来小岗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并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培养红色旅游配套项目等对策,以细化长远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小岗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小岗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又快又好发展一、引言小岗村从1978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八个带头人冒着生命危险,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大包干。
在当时极大的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但三十年来,小岗的经济却未见大起色,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的问题,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带动,农村也不再仅代表着农业了。
一二三产业在农村都均有发展。
那么,小岗是不是也该走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呢?小岗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独特性呢?一二三产业该以怎样的比例发展呢?这些都是我们在调查中细细研究的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结构式访问、查阅档案资料等研究方法开展,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3份。
二、小岗村简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4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沈浩在任时期,将村里的主干道友谊大道延伸,并修建了跨京沪高铁的桥梁,使得小岗村交通更加便利,对外交流更加方便。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地,土地高低不平,且地块小,三天不下雨就干旱。
但土地资源的多元化,也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近几年进行了土地整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使土地条件得以改善。
现今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人均耕地2.28亩。
(二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小岗村的“大包干”,小岗村为温饱而做出的重大变革,也使农村改革拉开了序幕.但二十多年来,小岗虽满足了温饱,却未跨入富裕的行列中去。
二十年来,小岗村的产业结构基本上也未有什么变化,主要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
小岗人从改革土地制度之后,就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努力,就是为了发展小岗村的经济,增加家庭的收入。
1984年,严宏昌尝试过兴办企业,筹资5万,成立了塑料袋半成品加工厂,只干了三个月,就被迫停产。
后来的工艺被、食用菌和米面加工三个企业,也因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在这十几年,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当的艰难。
2001年,小岗村流转土地,在张家港市长江村的帮助下,建起了葡萄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现在的葡萄园仍然是小岗村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给小岗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示范。
2003年,又办起了一个养猪场。
到了千禧之年,小岗村有了一小部分的企业,但总体来说根本无法拉动小岗经济的发展,而且此时的小岗,也还未用它改革第一村的招牌发展起来旅游业,第三产业也没能很大幅度的拉动经济发展。
2003年,沈浩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深入调查,走访,对小岗村的经济有了很深的了解,并制定出了一条发展小岗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借助凤阳县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行规模经营,走农业生产集约化道路,把小岗的农产品做大做强。
第二步是发展旅游业。
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利用“全国十大名村”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农家乐旅游。
并将小岗村旅游与县内的皇陵、皇城、韭山洞等景点联机、捆绑推介第三步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办好工业园。
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小岗村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农业,大力招商引资引智,规划建设了小岗村工业园区,成功引进了美国GLG,广州从玉菜业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先后有30多名大学生在小岗村进行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
旅游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滁州市唯一一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也是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小岗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财富、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农村产业结构是个地区性的结构概念。
概括地说,“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
它既包括研究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也包括产业之间各要素投入产出的关系及其变化”(一农民思想还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1.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
调查发现,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占36%,初中占50%,高中以上文凭的仅占14%。
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绝大部分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比较模糊。
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得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低。
其次,年轻点、有知识的、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来在家务农的这部份人,一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
因此,有41%的人认为缺乏人才成了小岗发展的主要障碍。
2.小富即安思想,依赖心理明显。
“当年小岗村的成绩主要源于解放思想、制度创新。
但多年来进步较慢,原因在于群众小富即安的思想。
温饱解决后,思想、制度上的创新不够。
”沈浩说。
经调查发现,40%的人认为收入不稳定,但有60%的人是满足现在收入的。
走访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大部分人对收入等问题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足,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许多人都将希望寄托于老天爷,寄托于政府,这种希望外界力量致富的思想,使小岗的发展变得缓慢。
(二结构调整的整体性不明显,规划不够细致,连续性差。
小岗村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没有抓住从根源上栽植优质产品的意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
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003年引进上海三农公司的养猪场,用地214亩,但因在本地销售没有价格优势,在外地销售成本过高等问题,于2007年停产。
我们在与现任小岗村副书记的交谈中了解到,三农公司在小岗养猪的失败,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资金小,规模小。
这样注重数量的扩张,必然会影响到招商引资的质量。
双孢菇产业园始建于2006年,2007年小岗村的蘑菇大棚发展到了159个,可现在的小岗却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不能说蘑菇大棚没有给小岗带来效益,毕竟它也成为了小岗发展经济的标志之一,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没有把市场的机遇与风险与小岗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没有找到能在小岗深加工的特色农业。
在与村民的走访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近两年引进的GLG公司,普朗特的农家乐示范园,都还没有给小岗村带来大的效益,而是由于规划的问题,将大量承包租借的土地闲置了下来。
(三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力小,一二产业未能完美衔接。
1.龙头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带动力小。
2009年,GLG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小岗村,该公司有着雄厚的资金,计划三五年内投资人民币十五亿元,在小岗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区。
该公司成为小岗的龙头企业,在小岗村,像GLG这样拥有着较为雄厚实力的公司并不多,规模也不大。
在走访调研GLG的过程中,我们从负责人那里了解到,该公司吸纳的是要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工人,上岗前都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培训,他们不接受五十岁以上的劳动力。
这样的龙头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小岗发展上的贡献是有限的。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有14%来自于本地乡村企业,却有40%来自于外出打工。
2.一二产业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
在小岗村,最早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是葡萄园,2001年建成的葡萄园发展到现在已有十个年头,但葡萄的附加值仍然很低,在小岗村的招商引资中,也没有哪个入驻的企业能将葡萄深加工。
在走访GLG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公司也不是以小岗村的特色农业产品为原料,而是引进南美的一种植物甜叶菊为原料。
在GLG进入小岗的两三年,虽然有一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甜叶菊,但是规模还太小,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种植。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6%的村民认为,村上企业对经济发展没什么作用或是作用有限。
(四旅游业与农家乐发展不协调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享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小岗村在凤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凤阳县文化旅游局、凤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量身打造,大力发展小岗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小岗村的旅游业可谓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大包干纪念馆门票的取缔,旅游业为小岗带来的却只是源源不断的客流量,而未能给小岗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近两年虽然旅游业的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仅仅几家旅社饭店是远远不够的。
小岗村的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并不协调,产业还没能优化结合。
以红色旅游为招牌的小岗旅游,没有做到农家乐示范点的模范作用,游客只是匆匆来,匆匆去。
没有相应的农家乐一条龙式的服务。
四、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制,切实在农村范围内推广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农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各级政府要不断扩大农村教育的“外延”,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方式,既要有全日制的教学方式,也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函授、培训班等多种业余教学方式,挖掘办学潜力,努力为农村培养商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需各种人才,真正地做到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
2.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要加大理论学习和宣传发动的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参观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使全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
要在整个农村范围营造农业产业化的氛围,使全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
要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以正确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二优化投资环境,引进适合小岗的企业,提高企业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