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6期2006年12月鞍山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9No.6Dec.,2006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周 丹(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分行行长办公室,辽宁鞍山 114002)摘 要: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是商事仲裁制度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以及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仲裁裁决的相互承认与执行的区际司法协助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的相关规定需与国际接轨,使之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承认与执行;《纽约公约》;区际司法协助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410(2006)0620667206 中国的国际商事仲裁是指涉外商事仲裁,是相对于国内商事仲裁而言的。
私法意义上的国际仲裁和涉外仲裁应该是相同的概念,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中国的国际商事仲裁,即中国的涉外仲裁[1]。
本文讨论的国际商事仲裁的承认与执行既包括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也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的区际司法协助。
仲裁的承认与执行,是商事仲裁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
当事人将争议提交仲裁庭进行仲裁,是为了能够通过仲裁这种便捷的方式迅速解决争议。
而解决争议并不能仅仅依靠仲裁庭作出的一纸裁决,关键在于作出的裁决是否能够在有关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2]。
在大多数情况下,仲裁裁决作出后,败诉方是能够自动履行裁决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败诉方不履行裁决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鉴于仲裁机构本身没有强制执行裁决的权力,各国立法和有关国际公约均把承认与执行的问题交由法院进行。
虽然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但二者的含义不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仲裁裁决的承认是指法院或其他主管机关对仲裁裁决的效力作出确认,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的司法行为;仲裁裁决的执行是指在承认裁决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强制力,使仲裁裁决得到实施的司法行为。
它们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程序,承认作为单独的防御程序可以与执行分开,而执行则必须以承认为基础,承认是执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 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是具有涉外因素的裁决,是狭义上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
由于我国涉外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建设起步较晚,而且民商事的许多规则和制度又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造成我国现行的民商事立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对“涉外”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或解释。
例如,我国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1986年的《民法通则》、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以及《海商法》和《合同法》等虽然都使用了“涉外”一词,但是都没有对其予以明确的界定[3]。
为了便于法律的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对民商事法律中的“涉外”一词作出了司法解释。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规定,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者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4]。
由此看出,最高人民法院所理解的“涉外”要求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个要素中至少有一个和外国发生联系,这是国际司法意义上的“涉外”。
也就是说,就中国而言,凡是仲裁收稿日期:2006208229。
作者简介:周丹(1978-),女,辽宁鞍山人,经济师。
协议的一方或者双方为外国人,或者订立仲裁协议时双方当事人的住所或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或者仲裁地点在中国之外;或者仲裁协议中涉及的民商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终止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或者争议的标的位于国外等情形,都应当视为涉外仲裁。
但是,中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却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2000年修订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第2条第2款规定,中国涉外仲裁实践的“涉外”情形包括:(1)国际的或涉外的契约或非契约性的争议;(2)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或台湾地区的争议;(3)外商投资企业相互之间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其他法人、自然人及Π或经济组织之间的争议;(4)涉及中国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利用外国的、国际组织的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资金、技术或服务进行项目融资、招标投标、工程建筑等活动的争议。
也就是说,该仲裁规则关于“涉外”的解释比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要宽泛的多。
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中国的涉外仲裁结构是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它们根据中国法律作出的仲裁裁决均具有国际性质,因而中国有关法律对其在中国境内的承认与执行采取了与国内仲裁裁决区别对待的方式。
111 中国涉外仲裁裁决在中国内地的承认与执行由于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是国内裁决,因此,在中国内地不涉及裁决的承认问题,仅指裁决的执行。
中国有关涉外仲裁裁决执行的法律依据最早见之于1954年5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设立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决定》。
该决定第11条规定,“仲裁委员会之裁决,当事人应该依照裁决所规定的期限自动执行,如逾期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依一方当事人之申请依法执行之。
”而后,直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了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
该法第19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该仲裁机构所在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该条规定仅仅解决了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在中国境内的执行问题,没有规定法院拒绝执行裁决的情形与条件,也就是说裁决是终局的,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承认裁决的有效并予以执行,法院的权力仅限于发出执行裁决的裁定。
199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有关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根据该法第259条的规定,争议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机构裁决的,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一方当事人不自动履行裁决,对方当事人可以向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这就赋予了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地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中国涉外仲裁裁决的专属管辖权,而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不再享有执行裁决的管辖权。
该法的第二个变化是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拒绝执行中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
在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涉外仲裁裁决存在该法第260条第1款的四种情形之一时,法院可依此拒绝执行裁决,并裁定不予执行。
此外,人民法院如果认为执行涉外仲裁裁决会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也可以自行决定不予执行该项裁决[4]。
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章“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的第71条和第72条对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也作了具体规定,其基本原则与1991年《民事诉讼法》是一致的。
该法除了规定不予执行裁决的情况外,新增了撤销裁决的程序,这实际上加强了法院对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形成了一种双重监督体制。
根据前文所述的仲裁法、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国涉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在中国内地执行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法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59条的规定,对涉外仲裁裁决执行有管辖权的法院为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2)涉外仲裁裁决申请执行的程序及条件。
关于执行的程序规则,《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没有特别规定,根据《仲裁法》第65条的规定,有关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在中国内地申请强制执行,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国内裁决的执行程序规则。
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我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必须提出书面执行申请书,并附裁决书正本、仲裁协议书或含有仲裁条款的合同正本。
书面执行申请书的内容包括: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名称;执行的依据;执行的标的物的名称、数量及所在地;被・866・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第29卷执行人的经济状况和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等。
如果申请人为外国一方当事人,其申请书需使用中文。
有管辖权的法院的执行机构在收到申请书以后,对执行的有关问题作必要的审查,如符合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的基本要求,裁决即具备了初步的可执行性,法院即可受理该项申请,经进一步审查后决定是否强制执行。
无论是国内当事人的申请,还是境外当事人的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都可以对裁决进行审查,人民法院主动对裁决进行的审查主要查明执行该项裁决是否会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如果法院查明该裁决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则裁定不予执行。
如裁决无上述情况,当事人又未对裁决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可依法作出裁定,要求被执行人在指定期限内履行裁决,逾期不履行的强制执行。
(3)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理由。
我国《仲裁法》第71条规定,“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涉外仲裁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不予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理由是:A 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B 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C 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D 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涉外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时,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法》第9条第2款的规定采取补救措施,既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4)申请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法定期限。
申请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法定期限应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19条之规定,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期限从裁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限最后一日起算;裁决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算。
(5)中国内地现行涉外仲裁裁决执行制度的法律完善。
与执行非涉外仲裁裁决的条件相比,我国法律对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案件要求相对要宽松得多。
在申请执行非涉外仲裁裁决时,被申请执行人可以“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仲裁员在仲裁该案吮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4]作为请求不予执行裁决的理由。
在申请执行涉外仲裁裁决时,被申请人则不得以此为由,请求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也就是说,涉外仲裁裁决的被申请执行人只能以《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程序上的理由要求法院拒绝执行涉外仲裁裁决,而不能以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实体问题为由。
从表面上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第1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裁决的条件,与《纽约公约》第5条的规定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国立法在这方面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