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


(二) 海陆梯度地带性
1.概念: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 规律变化的特征。还有学者称之为“经度地带性”或者 “干湿度地带性”这些称谓都不够全面,而且未能指出自 然差异. • 海陆梯度形成的机制 海洋-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所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 量转换。 ① 水的三相变化和海陆间的热力差异造成海—陆间气压和温 度梯度,形成动力,从而造成由海向陆输送水汽逐渐减少, 气候越来越干燥。 ② 海水热容量远远大于内陆地面的岩石、土壤,造成大洋水 体热力过程与陆地急剧变多的状态相比显得调和平缓。从 海到陆,温度的年较差越来越大,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气候。 ③ 当然,海陆梯度地带性与风向关系密切,因此还会有的地 方终年处于信风带,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湿度变化相反。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 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 层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 对的去理解。更深刻地理解:地球的表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1. 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3.自然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气候的纬度地带性所支配,地理环 境中的土壤、生物、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呈现沿纬线方向分布、沿纬 度方向递变的景观地带 (1)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向两端极地变化 至极地冻原、苔原、极地终点冰雪带(图2.1.6,p88) (2)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图2.1.13,p90):由于海 洋的水体表面均一,纬度地带性比陆地明显,而在<200m水深的范围 出的温度、盐度和生物分异更明显,世界大洋划分为北极带、亚北极 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亚南极带和南极带七个地带 4.纬度地带性对人类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自学) • 虽然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的发展,但通过直接的环境因素与食物和 食物链的关系会间接影响到人类生物学特征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 响: • 对三大人种及体态特征的影响,三大人种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和自然 遗传的结果,不同的人体地理适应的特征类型 • 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 响;对社会人文文化的影响
3.地球表层能量与物质的循环、转换
(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 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 能量循环等过程。 (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 地表水中的循环;再如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 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 (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 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其中,人类活动造成 的物质能量循环,对全球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 (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 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四、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环境
前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也被称为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Reclus)于 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的总 称”。现代地理学中所谓的地理环境与其看法不完全一致,它既包括 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我国相当多的地理学家(特别是人文地理 学家),将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 不同的视角对地理环境的相对划分。人文环境是一个高度综合、宽泛 的概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不 断扩大。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一个综合各 自然要素的整体,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彼此 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影响,在空间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构成 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五、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
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的表层系统,始终都紧密围绕 着人类与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关系问题 而形成、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与地球 表层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核心。 1. 地理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纯自然环境_自然环境对 人类的影响_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过程; 2. 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地理学的中心任务虽然有所 变化,这些中心任务名称和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别,但是始 终未脱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3.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系统,是从空间的视角、 是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这就形 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视角”与“环境视角”(或生态 视角) 相耦合的实质空间研究。
3.大气圈
大气圈即指地球表层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 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为一过渡层;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统 称电离层。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 称为暖层,其下为中间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 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 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 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 高度以下。
(二)地球表层的地域自然分异
概念: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大小、形状、运动)和地 球表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壳运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 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如不同纬 度带的地表景观差异,再如不同高度的差异。 • 影响地域分异与分布的主导因素: ① 地理纬度:在地理空间上的位臵,决定了各地太阳辐射 的差异 ② 海陆分布:决定水分输送的多寡和干湿变化 ③ 海拔高度:影响水分与辐射 ④ 地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运动:影响地表的资源条件和土 壤植被等生态环境 ⑤ 太阳辐射的能量:地壳表面一切变化的能量 •
2.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是由自然演化形成的不同圈层组成的一个
复杂的综合整体,是一个系统。 (2)各圈层层面特别是岩石圈表面是不均一的, 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太阳能辐射分布、控制表 面变化的内能分布、人类的体质、习性、文化与 经济活动的不同等。 (3)地球的表层是物质三态转化的界面、内外 动力、有机界-无机界相互作用的场所,因此是循 环发展的动态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地质 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以致海陆变迁、地壳 活动;气候变迁、演化与交替;人类活动的发展 等。
一、地理学“二元论”的形成与影响 二、统一地理学
第一节
一、什么是地理学
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理”;“理”:物质、现象等的规律与法则。 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 的“地球的表层”。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 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 科。 各种尺度的地球表层都是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六、地理空间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 的变化、分布的特征有其规律,称为地域分
异规律。包括了: 纬度地带性规律; 海陆梯度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
(一) 纬度地带性
1.概念: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递变的特征。 是最重要的地理规律,是地理学最经典的基础理论之一。 • 形成机制:取决于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表面的变化机理,地球的形状、 太阳—地球的相互运动位臵的关系 2.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图2.1.3):最突出体现在温度,以及降水
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 所创造的表层人工物质环境。 “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 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 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 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 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 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 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 物圈,二者相互共存,构成了全球的 生态系统。
2.气候的海陆地带性 ① 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我国季风气候尤其明显如图 2.1.15以及表2.1.7,p100 ② 温度:沿海地区季风、昼夜温差变化缓和;内陆则变化 大,形成海洋性气候(湿润、温差较小)和大陆性气候 (干燥、温差大)。 ③ 海陆梯度地带性区域差异很大 3.自然生态系统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环境中的土壤、植被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由于水分的 差异而使植物的生活型由海到内陆,发生从木本到草本 的改变,进而使景观发生巨大变化,从森林-草原-荒漠。 辐射干燥指数(R/Lr,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 r为总降水量),该数值在0.3—3.5之间由小到大,出现 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景观(图2.1.18,p101) 4.海陆梯度地带性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自学)
4、生物圈
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石圈、土壤圈、 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米范围以内。
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 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 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
地理科学导论
In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duction to Geography Science
该课程系统介绍地理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 系;以及地理科学认识与研究世界的视角、科学维度、科 学思维与研究方法等地理学的方法论方面的系统知识;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地理学学科、学术思想发展过程和现代地 理学的发展及趋势概况;课程还对我国目前地理学 专业及其课程结构、设臵做 了介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大家对 地理科学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为今后地理学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章
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 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三、地理系统
第二节 地理学的性质与科学体系
一、地理学的性质 二、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三、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四、地理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