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研究内容摘要: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陈旧,引发产销脱节、农户利益受难以保障、流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
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其内涵与运行特点进行诠释,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要确保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有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多维度分析,提出的流通主体间实施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有助于优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形成现代农业经济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
关键词: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困局;维度分析;体系构建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经营的矛盾由生产矛盾转向流通矛盾,流通困局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缺乏市场需求调研等因素,导致农产品滞销、“贱卖、贵买”等事件频发,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农产品流通链上缺乏食品安全监督程序,导致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早在2009年中粮集团就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提出实施农产品流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构建与大流通、大市场相匹配的流通体系。
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打造全产业链流通模式有助于农产品经营实施产销一体化、提升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从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分析来看,运行机制不完善、各模块衔接不紧密是主要障碍。
由此,要实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构,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构建完善、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实施上下游环节的协同管理和资源整合,理顺各流通主体的关系、打通流通渠道,克服产销脱节、供求不均衡等问题,建立“合作共赢”的分配模式。
本文着眼于“全产业链”视角,在构建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流通、食品安全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流通链条、整合通资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实施供应链逆向调控等创新路径。
一、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涵义与运行特点(一)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涵义分析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Whole Industry Chain)”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
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
(二)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分析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
在此视角下,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
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
由此,进一步分析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
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
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
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
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
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
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买”。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局剖析(一)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
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
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
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
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
流通链条过长的,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
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彥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
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
图1. 2016年我国各种农产品流通模式占比(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链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
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
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
(三)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
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
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
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
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
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
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价格波动。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面临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场调节也加剧了农户的利益风险。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价格信息,盲目地选择种植品种,在丰收季节,大量同品种的农产品纷纷涌向市场,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户不得不承担“增产不增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消费者等都相互独立,产销关系难以把握,频频发生的滞销案例更是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严重滞销,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产,与广西、山东西瓜“撞期”,导致价格低迷,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
随后,政府、社会各界通过网上信息联系收购商,销售情况逐步好转,且价格也上涨至2元/公斤。
这个案例再次说明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话语权,也规避了流通的盲目性、价格波动风险,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绿色流通的加速发展。
(五)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与“大市场”的对接。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大多规模较小、分散经营,未形成战略联盟,且流通设备落后、信息不畅使空车率较高,这些都成为影响流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的因素。
农产品流通主体运营呈现松散化,合作机制缺失,作为中介组织无法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户,再加之政府“应急”调控能力不强,也就易引发滞销现象,导致质量事故频发。
据农业部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约15%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大多农户依旧盲目、跟风生产,导致供需矛盾、增大交易风险。
流通主体间利益协调不具规范性,缺乏资源共享机制,流通资源利用率低,行业协会的指导效果不明显,导致农户种植与消费者需求对接困难。
农产品市场上流通主体大都存在开拓能力不足,缺乏风险预测机制,尤其责任追溯机制缺失,不利于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机制构建与维度分析(一)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构建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重构,其实质是通过信息共享推动供需平衡,通过上下游各主体的整体协同实现合作共赢。
由此,构建以“合作机制”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将松散的流通主体集中起来,通过信任机制、契约机制将其整合成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建立联盟式的渠道合作关系(见图2)。
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各流通主体间的信息互通,对市场信息进行预测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基于终端需求的农产品以销定产、产销均衡模式,创新规避各种流通风险,保障流通主体的利益。
以利益分配为动力,强调流通中核心组织的掌控能力,发挥流通职能部门与价值创造作用,构建各流通主体的价值链分工与创造体系。
协同运作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建立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跟踪、查询监督网络,防范道德风险、提高食品安全,使消费者能够明白消费。
整体而言,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任务与目的就是促进各流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信息共享机制为途径将参与流通的各主体连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流通成本降低、流通效率提升。
图2. 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逻辑图(二)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维度分析1、基于企业角度分析:基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的特点,决定其流通环节必须实施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才能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率。
尤其是产业集中度低的现阶段,流通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超市、农贸市场专门从事零售,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整合。
构建纵向一体化的流通模式,打通产业链,实施品牌化营销与拓展,克服生产风险,逐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2、基于流通角度分析:针对当前“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主体可结合区域实际参与市场兼并重组,形成实力雄厚、综合性强的流通组织,使原有的单一组织向更综合的职能分工转变,从而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
实施分工内卷化,即拓展流通主体的内部职能,不再局限于流通,还辐射产品开发、生产、零售等领域,能够缩短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