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李志萌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

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

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

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

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

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

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

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这标志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大跨步推进阶段,对于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育农村市场机制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是农产品流通市场阶段(1992~199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与之相适应,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经过10多年来的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式形成。

四是回归双轨制时期(1994~1997年)。

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并未顺利付诸实施,并由此导致1994年粮食供需缺口的扩大,并引发粮价大幅度上涨。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国家再度强化了对市场的介入。

实际上又恢复了粮价的双轨运行。

1998年6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五是深化改革阶段。

1999年以后,改革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

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我国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出口补贴,对大宗农产品采取配额制度,并逐步向关税化过渡。

从2004年开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这项改革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农产品市场的改的重点将放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衍生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的这种以农产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对应的“小规模、大群体”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过这一流通体系和格局目前已不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

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伴随着流通体制进行改革进行了完善及重建。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文件中,赋予了“市场体系”建设更新、更详细的政策内容,主要政府措施。

(一)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流通模式。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扩大投入,加快发展。

2002年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全国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连锁超市等其他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证,以稳定、有序、规模化的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流通主体的培养。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建设,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2006年商务部将会同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目的就是要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拓宽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主要内容:一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选择100家左右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创新,设施完善,优化服务,规范经营。

二是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及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

通过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流通环节损耗;通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三)加快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一是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五大中心建设。

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冷链系统改造,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

积极推动发展一批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农产品销售,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引导财税、金融、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农产品协会建设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五是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

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基地的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对接,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资供应及农技服务的有机结合,提升助农增收水平。

这些重建政策措施以及各地区的实践,有力地指导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指导和调控,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物流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实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已势在必行。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基本上由国有商业部门垄断经营,因供求信号扭曲导致农产品流通一直不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

尽管农产品流通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足,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够准确,以及担心改革造成的影响过大,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除了水产、畜牧等鲜活农产品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都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形式了多重性、离散性、区域性和信息不公开性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大生产、大流通”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

1、已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期货市场为引导,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流通格局。

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达到3600亿元;农产品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1/3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2006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九个,年成交额逾六万亿元。

2、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主体竞争的基本格局。

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已发展到500万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他们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活动,在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民进入市场、寻找农产品销路、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00多家,这些龙头企业大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渠道,在许多地方的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政策等。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的来看,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对生产缺乏导向作用。

一是我国农产品流通虽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但未能有效地健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未能开展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和人为的阻断现象,影响了全国大流通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