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神经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脊神经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根 C5~T!
外侧束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后束
上、中、下干
前股
后股
内侧束
3.臂丛的主要分支
(1) 腋神经 (C5 和 C6) 发自臂丛后束,主要支配: ① 肌肉:三角肌 三角肌的作用:外展肱骨, 前部纤维屈肩关节;后部纤维伸肩关节 损伤后症状:三角肌萎缩,上臂外展不能,方肩 ② 皮肤:肩部和臂外侧部皮肤
酰胆碱长期在体内存留,与Ach竞争胆碱受体,引起骨骼肌的长期瘫痪。
4. 有机磷毒剂中毒症 有机磷毒剂是真性及假性胆碱脂酶的强烈抑制剂。
5. Alzheimer 病 皮层AChE活性减低,但BChE增高。
六、 肌肉振颤的发病机制
1. 振颤: 是指机体某一部分发生一连串较有节律的摆动性运动, 是由于主动肌与拮 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快速性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 但振幅大小不一。
2. 振颤的分类: (1) 静止性振颤,
(2) 活动时振颤 ,又可分为:
姿势性振颤, 动作性振颤, 意向性振颤, 等容积振颤, 任务特意性振颤, (3) 直立性振颤。
3. 振荡的发病机制
人体振荡可归纳为四大震荡机制:
(1)机械性振荡: 属于物理现象, 其频率仅受肢体惰性的影响,与肌肉收 缩活动无关, 惰性越小,机械性震荡频率越快,给肢体增加负荷后,机械性震荡 频率降低。
第2阶段: 小脑对信息加工后再返回到大脑皮层, 接着拮抗肌收缩, 对运动进
行修正,它不受外周本体感觉传入的影响, 属于前馈调节 第3阶段: 促动肌收缩对运动进行精细修正。 如果小脑的前馈调节扰乱将导致第1 阶段促动肌收缩不能及时“杀车”,运动 幅度过大。 为了纠偏差,第2阶段促动肌收缩必须增强,运动幅度又过大, 促使 促动肌与拮抗肌对运动偏差的不断修正,将导致肢体产生振颤运动。
脊神经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第一节 脊神经的构成
一、脊神经的数目 脊神经共31对
颈神经 8对
胸神经 12对
腰神经 5对
骶神经 5对 尾神经 1对
二、脊神经的构成及成份:
各种浅感觉 各种深感觉
背根丝
背根节
后(背)根
内脏感觉 脊神经干
后支
前根(腹根)丝
颈丛 支配横纹肌的α,γ纤维 臂丛 前支 肋间神经 腰从 支配平滑肌,腺体的副交感 神经节前纤维(S2-4) 骶丛
外展拇短肌 浅层外侧 屈拇短肌 浅层内侧 对掌拇肌 中层 内收拇肌 深层 神经支配:C8,T1经正中神经支配, 而内收拇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3. 中间群 浅层 分3层
(二) γ 运动神经元对横纹肌的支配
梭内肌由γ运动运动神 经元支配
梭外肌由α运动运动神经 元支配
二、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1. 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
神经微管
线粒体
突触囊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一个典型的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2. 突触传递的过程
(1) 递质释放
① 突触小泡贴近胞膜
2. 肌无力综合症 肌无力综合症产生是由于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轴突终末时, ACh释放量不足所致。患者体内ACh生物合成及胆碱的摄取均正常。抗胆碱脂酶剂 治疗此症的效果不如重症肌无力症,而治疗肉毒毒素中毒的药物对肌无力综合症有 效。
3. 假性胆碱脂酶缺陷症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至少涉及2个染色体位点。主 要是丁酰胆碱脂酶(BChE)的变异。 BChE无活性或活性很低。一旦手术时使用 极化型肌松剂琥伯酰胆碱时,因它不能被AChE水解,血浆又缺乏BChE,使琥伯
+ CoA
辅酶A
(2) 乙酰胆碱(ACh)的储存
在胆碱能神经元末梢中有2个ACh库,分别位于突触囊泡及胞浆2个部位中,其 含量大致各占一半。囊泡又分2类:储存囊泡和活动囊泡。 (3) 乙酰胆碱(ACh)的突触释放有2种方式: ① 胞浆内的ACh经直接方式释放--- 闸门假说; ② 位于突触囊泡内的ACh经泡吐方式释放----囊泡假说。
损伤后:① 桡神经干损伤 伸肘、伸腕、伸
指和伸拇指不能,“腕下垂”是 典型症状。 ② 手背桡侧2 ½ 指及相应皮肤感觉
障碍。
第四节
手的肌肉、神经支配与临床
一、手的肌肉与作用
外侧群 内侧群
对掌拇肌 外展拇短肌 屈拇短肌 内收拇肌 对掌小指肌 外展小指肌 屈小指短肌
中间群
蚓状肌
1. 外侧群(大鱼际)有4块肌肉:
C (IV) ) 直径0.2-0.5 µm 传导速度0.5-2m/ sec 传导 痛、温度觉、痒觉
第二节 脊神经的机能
一、对横纹肌运动的调节
(一) α 运动神经元对横纹肌的支配—运动单位(The motor units ) 是指前角一个Alpha (α)运动神经元,它的轴突以及所支配的肌肉纤维 包括3个结构: (1) α 运动神经元 (2) 神经肌肉接头 (3)肌肉
内收、外展的矢状轴
(2) 肌皮神经 (C5 ~ C7) 发自臂丛外侧束,主要支配: ① 支配肌肉:喙肱肌 作用:屈,内收肩关节
肱二头肌 作用:屈肩、屈肘、前臂旋后 肱肌 作用:屈肘
②分布皮肤:前臂外侧皮肤 ③损伤后的症状:前臂屈和旋后无力, 前臂外侧感觉减退。
肌皮神经
喙肱肌
肱二头肌
(3)正中神经 (C6~T1) 由臂丛内、外侧束发出 主要支配 :
①位于胞浆内的ACh经直 接方式释放--- 闸门假说 ② 位于突触囊泡内
的ACh经泡吐方式释
突触间隙 放----囊泡假说
(4) 乙酰胆碱囊泡再循环
轴突

运送至轴突 末梢的囊泡 有壳囊泡

活 性 区
⑦ ② ③ ⑤ ④
递质释放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受体
突触前膜
(5) ① 受体的种类:
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
肌肉:① 前臂前群屈肌(除尺侧屈腕肌和屈指深肌的尺骨头外); ② 手肌中的第1,2蚓状肌, 大鱼际肌;
皮肤:手的感觉在手桡侧3 ½ 指以及相应的手掌皮肤。 损伤后: ① 前臂旋前和屈腕不能, ② 大鱼际萎缩,拇指屈、外展、对掌、内收不能, ③ 第2,3指屈指不能,呈伸展位,
④ 第1,2指外展,内收不能,
② Ca 2+进入胞内 ③ 突触小泡内的递质经 胞吐(exocytosis)释放 ④突触小泡回收 (2) 受体识别 (3) 信号转导 (4) 胞内效应
3.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的特点
髓鞘
(1) 突触间隙内有基板
终末胶质细胞
(2)有连接后褶
Teloglia cell
轴突终末
突触间隙
基板(1) (2) 连接后褶 (postjunctional fold)
5指屈无力, ② 小鱼际、骨间肌萎缩 ③ 手掌侧尺侧1 ½ 指和 手背侧尺侧2 ½ 及相应的皮肤 感觉障碍。
(5)桡神经(C5~C8) 发自后束 主要支配: 肌肉:① 肱三头肌 伸肘关节
② 前臂的伸腕肌、伸指肌
伸腕、伸指
皮肤:① 臂后皮神经
② 前臂后皮神经 ③ 桡神经浅支 相应皮肤
臂后部皮肤 前臂后部皮肤 手背桡侧2 ½ 指及
⑤ 手掌桡侧3 ½ 指及相应手掌感觉障碍。
(4)尺神经(C8~T1)发自内侧束 主要支配: 肌肉:① 前臂肌: 尺侧屈腕肌、屈指深
肌的尺骨头, ② 手肌: 小鱼际,3,4 蚓状肌 和骨间肌
皮肤:手掌尺侧1 ½ 指及其相应的皮肤
手背尺侧2 ½ 指及其相应的皮肤。
损伤后:① 屈腕无力,拇指内收、第4,
(2) 反射性振荡: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形成,如肢体屈肌收缩将使 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 冲动传至中枢反射性使伸肌收缩; 伸肌收缩又反过来由刺 激屈肌本体感受器,反射性使屈肌收缩。
图解:反射性震荡的机制
通过Gamma 环引起协力肌收缩、
拮抗肌放松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传人纤维 协力肌(屈肌)收缩
肌梭
4. 神经肌肉接头的信息传递
(1) 乙酰胆碱(ACh)的合成 Ach的生物合成需要乙酰辅酶 A( AcCoA) 及胆碱。 在胆碱乙酰基 转酶(ChAT)的催化下完成。 (CH3)3 N CH2CH2OH + + AcCoA
乙酰辅酶A 胆碱
胆碱乙酰基转酶 ChAT (CH3)3N CH2CH2OCOCH3 乙酰胆碱
(2)臂丛(C5-8,T1) 支配上肢的肌肉与皮肤
(3) 肋间神经 (T1-12)支配肋间肌、腹肌以及胸、腹壁皮肤
(4) 腰丛 (L1-4)支配下肢股前部和内侧部的肌肉、皮肤 (5)骶丛 (L4,5,S1-5)支配下肢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皮肤。
一、颈丛
1.组成:C 2-4 前根 2.主要分支: 膈神经 C3 C4
支配平滑肌,腺体的交感 神经节前纤维(C8-L1)
脊神经的构成及前、后根纤维的性质
三、脊神经的分类
Aα (I) 直径 13-20 µm 传导速度 80-120m/ sec 传导本体觉
Aβ (II) 直径6-12 µm 传导速度35-75m/ sec 传导 皮肤机械感受
Aδ (III) 直径1-5 µm 传导速度5-30m/ sec 传导 痛、温度觉
(B)毒蕈碱受体(M-ChR), 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各部位、周围器官,在神经肌 肉接头处未发现。分为3类: M1 型 分布于脑内 M2 型 分布于心脏 M3 型 分布于平滑肌、腺体
(6) 乙酰胆碱(ACh)的失活
乙酰胆碱(ACh)的失活有三种方式: 酶水解, 扩散, 再摄取。
(1) 酶水解 ACh经胆碱脂酶(AChE)水解作用分解为胆碱和乙酰基, 最主要的方式. 胆 碱脂酶有2种: ① 乙酰胆碱脂酶, 真性胆碱脂酶 (AChE) ② 丁酰胆碱脂酶, 假性胆碱脂酶 (BChE)。 (2) 扩散方式 通过扩散降低Ach 浓度。 (3) 再摄取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