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邓大军渡黄河
第三部分(12段):概述作战过 程,结果。
课文精读
第一部分(1~5段): 具体介绍刘邓大军渡 黄河的情形。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品析其精妙之处。 1947年6月,在鲁西南前线,刘伯 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12万大军, 悄悄逼近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黄河防线。
解析:这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跟当
时我军的情况,写出了当时我军行军隐秘, 同时也交代了出了当时我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解析:天灯:敌人投下的照明弹。
谈笑风生: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这句话是对刘、邓两位领导人语言与 神态的描写,话语中体现了两位领导的幽 默气质,突显了革命者积极乐观的良好心 态。
③ ‚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 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 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解析:这是两位领导人对当时战略要 素的总结,“他俩相视而笑”表现出领导 者乐观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渡河顺利 完成的信心。
重点字词
捷(jié)
弦(xián)
署(shǔ) 伪(wěi)
筹(chóu)
敏捷: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离弦之箭: 形容速度非常快。
部署: 安排;布置。
伪装: 假装。本课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
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筹划: 想办法;定计划。
全文感知
听课文朗读, 想想课文可以 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具体介绍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情形。 第二部分(6~11段):介绍他 俩部署作战计划的情形。
⑴本文的中心句。
⑵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
课文归纳
文章中描写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的句子:
1.“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2.“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3.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文章中描写刘邓大军渡河顺利的句子: 1.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2.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的历史故事。 2、想想历史,看看今朝,你想说些 什么呢?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 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3.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学习体会
文章主要的记叙特色就是采用了插叙的手 法,主要表现为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胜利的
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战术的奏效,插叙
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部署作战计 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文中的“明修 栈道,暗度陈仓”是指表面上迷惑敌人,而暗渡 黄河的一种战略战术。
第二部分(6~11段): 介绍他俩部署作战计 划的情形。
读课文第七段: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 野战军主力集结起来,而让太行军区、 冀南军区部队伪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 攻势,跟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 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 势,以转移敌人视线。此时,真正的主 力部队正夜以继日的地进行渡河的准备 工作。
第二课 刘邓大军渡黄河
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在三十六计中,有一个著名的历 史典故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军事战略再一 次重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 伯承和邓小平是怎么“明修栈道、暗 度陈仓”的。
学习目标
1、学习插叙的写法,感受老一辈革 命家的机智勇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 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 邓小平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妙处。
仔细阅读下面三个句子,练习上下文体 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①滔滔黄河水,像一条蜿蜒的巨蟒,
躺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在朦胧的
月光下滚滚向东流去。
解析: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黄河描
写,烘托出我军渡河艰险,并与下文照应。
②突然,两架敌人的侦察机,沿黄河由 西向东飞来,一路投下许多照明弹,顿时打 破了夜的沉静。这时,站在船头、解开外衣 的邓小平,见敌机临空,谈笑风生地对刘伯 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地给点亮 了‘天灯’。等他们叫来轰炸机,我们全军 已渡河完毕了!‛
这段正是对渡河之前领导人战略部署 的描绘,体现了本文插叙的叙述手法。通 过对这一部署的描写突显了两位领导人卓 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12段): 概述作战过程,结果。
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午夜时分,渡河命令下达了。我军大 炮首先向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惊雷般的 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火光映红了滚滚 黄河水,千百只帆船载着我军健儿杀向黄 河南岸。我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在300余 里地段上一举突破敌军防线,渡过了黄河 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