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作业评价得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教训【摘要】:1997年泰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往日飞速发展的东南亚经济受到了重创。

整个东南亚地区都陷入了经济崩溃、政局动荡、社会恐慌之中。

金融危机严重严重打击了东盟政治上的自信心和外交上的积极性,同时也损害了东盟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内部的混乱,严重地制约着东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教训是深刻的,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非常值得总结和反思,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审视这场危机,分析一下东南亚危机形成的原因和教训,并从中总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可借鉴的经验,对于当下我国当下的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教训风险防范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一) 游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兴风作浪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以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撤离,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那些信奉“市场失效论”的套利机会发现者以动物般敏锐的本能,认为泰铢会贬值,而又由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便以“先行者”的姿态使这种趋势变成了显著的现实。

国际投机势力在此次危机中兴风作浪,成为引发和加剧这次危机的导火索。

[1] (二)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蔓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使得东南亚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当泰国出现金融危机时,再加上人们恐慌性心理的蔓延,使这场金融危难迅速波及到该地区的其它各个国家。

这同时也发映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冲撞都在加剧,资本流动能力也在增强,致使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因而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三)东南亚地区的汇率政策不够灵活东南亚的各个国家普遍实行了以盯住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当局的中央银行难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

[2] 东南亚各国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它们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这种做法导致外债的不断增加。

(四)外债负担沉重在这场危机之前,东南亚各国相继放开了资本账户管制。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经常账户几乎一直都存在着赤字。

使得国际收支状况更加不平衡,在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外资的流出超过外资的流入的情况,如果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货币贬值压力就会持续加大,最终致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各国货币的攻击,进而引发东南亚这场金融危机。

(五)“出口导向型”的模式存在缺陷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结构和我国上世纪末有一定相似性,都相对单一,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当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的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难,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丧失。

其它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也使其竞争力加大,它们这种出口导向型模式,一旦出口出现问题,经常项目的赤字就会不断扩大,国际收支平衡也会被打破,危机也随之而生。

[3](六)房地产带来的不良影响当时的东南亚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上升的。

东南亚国家在房地产业中引进了竞争机制,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非常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导致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超出国民承受的正常水平,房地产这种急速发展的模式使东南亚各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增多,这就非常严重冲击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七)国际分工不合理,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在全球的生产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处于主导低位,发展中国家也就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来赚取利润。

在全球的交换领域,发达国家却能用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然后它们又搞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国家永远是被波及的一方。

[4] 这种国际分工是很不合理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十分不利,剥削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但在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不利地位。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表面上来看,危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金融业方面,但是金融危机从来不只是个简单的、局部的金融业的问题,它往往是多种经济问题共同显露、爆发所表现出的综合症状。

从对东南亚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过程中,也想到了我国的一些相似的方面,受到一些启发:(一)优化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的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

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也是以最基础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的优势,在科技水平上并不是很占优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单一并且不是长久之宜,很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因而要优化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打造中国品牌,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对待金融自由化要谨慎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政府对外汇管制的松动都表明了我国不可能把自己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离开来,因而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自由度的加大也同样使风险在金融市场上放大。

[5] 我国在开放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短期资本的快进快出,避免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应该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必须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在我国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按照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执行,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稳定,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增长,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和基础。

(三)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我国在金融方面,几大国有银行已经改制成股份制公司式的银行,经营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在政府的支持下冲减了不少呆和坏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但我国的银行尚未建立真正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机制,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金融风险并未真正得到根本性的化解,也尚未形成带有自我警示和修复功能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这些金融危机的风险还可能不断积累。

[6]对此,应打破银行信贷垄断的状况,增强竞争力,并且政府应该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足够的扶持,还要不断加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判断与奖优罚劣功能,注重交易规则如信息披露、集散及利用,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改革。

(四)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当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楼市和股市的发展容易产生过热现象,很容易变成泡沫,而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的楼市已经产生过发展过热的情况,房价快速上涨,虽然现在在国家的调控下有所好转,但依然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控制不好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经济危机。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把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体系要早日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改革,真正实现“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的这一改革目标。

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再以政策指令要求银行以低息贷款去支持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过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再度在人为压低银行利率的情况下,出现一放开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即出现投资过热、盲目、重复建设的情形,使生产能力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形成过剩的状况。

只有对银行进行彻底的改革,并且完善银行监控体系,铲除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才可真正避免产生金融风暴的产生。

(六)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为主导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和劳动力的结果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或属于中等规模,大多数依靠国内的自有资本即可建立,不会形成过度依赖外债的格局,并且,这样的企业竞争力强且利润高,一般不会出现还本付息的问题。

[7] 企业的利润高有利于资本积累,对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并能帮助我国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而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扶持根据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企业,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七)在外资投资方面,鼓励直接投资在我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处于上升时期,在对外投资方面,要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让中国的品牌走出去,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开辟领域;我国政府也可以允许一些条件成熟的中国企业到国外的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在金融领域取得发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谨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度把握好,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以上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和教训的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熊瑛覃景莹.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8月号上(总第350期)[2]法国《论坛报》,《把亚洲货币同美元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错误》,1997年7月15日。

[3]周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比较研究——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越南危机为例[C].上海交通大学[4]东南亚金融危机.百度百科[5]王跃武.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反思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吉林丁商学院学报[6]韩晶.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与前瞻[N],亚太经济(2003.04)[7]王学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