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理学复习知识点2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概念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炎症的原因1炎症因子:任何能引起损伤的因素。

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生物性因子(最常见)、组织坏死、变态反应、2影响因素:致炎因子性质、强度、作用时间;机体全身状态、局部因素→影响炎症发生的强弱缓急。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中心环节→特征标志致炎因子损伤→变质(变性坏死)机体血管反应→渗出机体修复→增生(再生、纤维修复)(一)变质(致炎因子损伤)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2、干酪样肺炎、阿米巴肝脓肿、重症病毒性肝炎(二)渗出(机体血管反应)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做渗出。

(三)增生(机体修复)慢性胆囊炎、肺支气管扩张症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肿——间质炎症渗出水肿热——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痛——水肿压迫,炎症介质刺激N末梢功能障碍(二)炎症的全身反应1、全身急性期反应:发热、嗜睡、厌食,蛋白降解↑,补体↑,凝血因子↑,血沉。

2、发热:发热是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热原共同作用的结果。

细菌、病毒产物外源性致热原,刺激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IL-1,TNF),刺激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3、外周血白细胞变化(1)多数情况下升高:细菌感染,末梢血类白血病反应(2)“核左移”:指外周血中的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所占比值增高的现象。

(3)少数情况下降低:伤寒、AIDS、病毒性肝炎、立克次体、原虫4、单核巨噬细胞增生第四章炎症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1、血流动力学改变(管径、流速改变)(1)浆液渗出(2)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红热液体渗出,间质水肿→肿(3)水疱浆液性渗出、肺泡浆液性渗出(4)滤过压=血管内外静压差+胶体渗透压差2、血管通透性增加(1)纤维素蛋白渗出(2)血管内皮改变→血管通透性↑(3)粘膜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纤维素性渗出(绒毛心)、3、白细胞渗出(聚集、活化)炎症反应最重要特征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白细胞黏附、白细胞游出、趋化作用1、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特征2、炎症细胞:渗出的白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3、炎细胞浸润:炎细胞聚集在炎症区域的现象4、炎症时白细胞渗出的规律(1)时相:炎症早期(6~24h)中性粒细胞;24~48h单核细胞(2)致炎因子:1)急性化脓性炎:中性粒细胞2)慢性炎症:浆细胞、单核、淋巴细胞3)病毒、支原体感染:单核、淋巴细胞4)过敏反应及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5、趋化作用(1)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2)趋化因子:这些具有吸引白细胞定向移动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1)外源性趋化因子:细菌产物2)内源性趋化因子:补体(C5a)、白三烯(B4)、细胞因子(IL-8)(二)白细胞激活1、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识别附着、吞入、杀伤降解2、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中性粒细胞:吞噬化脓菌、坏死组织碎片;急性炎症早期、化脓性炎症(2)巨噬细胞:a.吞噬非化脓菌(结核、伤寒)、病毒、原虫、异物及较大组织碎片(形成多核巨细胞)b.参与免疫反应:抗原提呈作用急性炎症晚期,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及原虫感染(3)嗜酸性白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胞颗粒所含蛋白对寄生虫有毒性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炎症3、白细胞的免疫作用(1)巨噬细胞:抗原提呈(2)淋巴细胞、浆细胞:1)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2)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三)白细胞的组织损伤作用主要是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四)炎性渗出≠瘀血漏出水肿水肿→有蛋白炎症细胞→炎性渗出渗出液(易自凝混浊)水肿→无蛋白炎症细胞→瘀血漏出漏出液(不自凝清亮)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的共同特点:1)可来自血浆和细胞2)受体介导3)寿命短暂(一)血浆中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二)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1、血管活性胺组织胺、5-羟色胺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也存在于血小板内。

2)5-HT主要存在于血小板。

组织胺——由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细动脉扩张、细静脉通透性升高2、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细胞质膜磷脂分解)(1)前列腺素PG——血管扩张、疼痛、发热(2)白细胞三烯LT——趋化(LTB4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激活因子)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升高LTC4 LTD4 LTE4(3)脂质素LX负调节因子(抑制中性粒细胞细胞粘附和趋化)3、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化学趋化因子IL-8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激活因子4、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由白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产生)小静脉通透性升高白细胞粘附、趋化、脱颗粒人工合成的PAF受体的拮抗剂可抑制炎症反应5、白细胞产物(1)氧自由基杀伤降解微生物、组织损伤促进炎症(促进IL-8、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粘附因子的表达)(2)溶酶体酶:血清和组织中有抗蛋白酶系统,如α1抗胰蛋白酶抑制中性弹力蛋白酶6、一氧化氮(NO)(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其它)扩张血管杀灭病原微生物抑制白细胞向炎症灶集中7、神经肽(P 物质)(神经纤维、呼吸道、胃肠道)传导疼痛信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升高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一)急性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2、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少见)1 变质性炎(1)以变质为主的炎症(2)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阿米巴肝脓肿2.1渗出性炎——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1)以浆液渗出为主(2)炎性水肿、积液、水疱、浆液性卡他(粘膜的浆液性炎)(3)卡他是指渗出液沿黏膜表面顺势下流的意思。

2.2渗出性炎——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1)以纤维素渗出为主(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2)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纤维素机化引起粘连(3)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白喉)(4)肠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5)假膜的组成: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的黏膜组织、病原菌2.3渗出性炎——化脓性炎症(purulent inflammation)(1)定义: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2)脓液: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

(3)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4)类型:表面化脓、蜂窝织炎、脓肿1)表面化脓和积脓(empyema)a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b积脓: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c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尿道炎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a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b部位: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c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3)脓肿(abscess)a局限性的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脓腔b部位: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c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自行总结)2.4渗出性炎——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1)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2)例: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3 增生性炎(少见)急性肾炎、伤寒(二)急性炎症的结局1、痊愈(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2、迁延为慢性炎症3、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蔓延(3)血道蔓延1) 毒血症(toxemia)2) 菌血症(becteremia)3) 败血症(septicemia)4) 脓毒败血症(pyemia)第四章炎症第三节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持续数月或数年以上)一、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特点1、急性炎症的特点(1)起病急、持续时间短(2)病变以渗出为主(3)浸润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2、慢性炎症的特点(1)起病潜隐、持续时间长(2)浸润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3)病变以增生为主:巨噬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增生、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增生二、慢性炎症1、定义:指由于长期持续性损伤导致的持续数周甚至数年以上的炎症2、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和修复反应往往同时存在3、发生于如下情况:(1)病原微生物持续感染:结核杆菌、丙肝病毒(2)免疫因素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3)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非感染性致炎因子:尿酸、二氧化硅颗粒、乳房植入物硅胶等4、慢性炎症的类型(1)一般慢性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纤维化、炎性息肉、炎性假瘤形成(2)肉芽肿性炎(特异性慢性炎症)三、一般慢性炎症(起病潜隐、持续时间长)1、肉眼观:受累器官变形、变硬2、显微镜下(1)慢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为主(2)组织结构破坏(3)增生性反应: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实质细胞等增生3、慢性胆囊炎4、息肉、炎性假瘤---纤维组织、血管、上皮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鼻息肉、子宫颈息肉、肠息肉,肺炎性假瘤四、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1、定义:由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化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肉芽肿。

2、病因:(1)感染(感染性肉芽肿)---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等(2)异物(异物肉芽肿)---手术缝线、石棉、矽尘等3、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1)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histiocytes(2)多核巨细胞:(3)其他:风湿细胞、泡沫细胞、伤寒细胞等4、结核性肉芽肿的构成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又称为朗汉斯巨细胞中心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朗罕氏巨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总结(区别)肉芽肿与肉芽组织纤维化、纤维素渗出、纤维素样坏死脂肪变性与脂肪浸润细胞水样变性与水肿炎症与感染第六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一、肿瘤1、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2、肿瘤细胞起源于、但根本有别于“正常细胞”:a:异型性: 起源组织与肿瘤组织差异b:自主性: 相对无止境、不协调生长、增殖/凋亡与分化异常c:变异性: 癌细胞遗传不稳定性3、肿瘤性增殖VS 非肿瘤性增殖(1)肿瘤性增殖1)不协调,有害;2)失去分化成熟能力;3)克隆性;4)相对自主性,无限(2)非肿瘤性增殖1)更新,修复;2)分化成熟;3)多克隆性;4)可调控,有限4、哪些部位会长肿瘤?除了:毛发、指甲第六章肿瘤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大体形态二、肿瘤的组织形态肿瘤组织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1、肿瘤实质(Parenchyma)肿瘤细胞——本质部分,决定肿瘤的特性、诊断依据2、肿瘤间质(Stroma)结缔组织、血管——支持、营养(非特异性)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异型性:区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生长方式:生长速度:良性慢,恶性快扩散转移复发对机体影响:良性小,恶性大四、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一)分化分化( differentiation ):原始幼稚细胞在胚胎发育中,向不同方向演化、成熟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