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病理学_第一章_绪论与疾病概论详解
病理学_第一章_绪论与疾病概论详解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昏迷
对外界的刺激 完全失去反应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以脑死亡做为死亡标志的意义
(1)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 (2)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 (3)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临床死亡的标志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
病因(cause): 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 生物性因素 :微生物、寄生虫。 2. 理化因素 :温度、机械、酸、碱等。
3. 营养因素 :过多-----过少 4. 遗传因素 :染色体、基因 5. 先天性因素 :损害正在发育的胚胎和胎儿的因素。 6. 免疫因素 :过强、缺陷。 7.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
病因的分类
生物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特点: 有一定的入侵门 户和定位;病原体和机 体相互作用
是最常见的致病因子,致病力的强弱 与其入侵机体的数量和侵袭力有关。
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 约1/3因感染性疾病
病因的分类
理化因素—— 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 温度 气压 电流 电离辐射
外伤、骨折 冻伤、烧伤、中暑 潜水员病 电击伤 放射伤
• 医院的病理科
用一种动态、变化、联系和辨证的观念学习, 形态结构、代谢功能、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是各章节的重点。
注意总论和各论之间的关系。
钻入书本后要学会跳出来,用整体的观念掌 握书本的内容。
第一章 绪论与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熟悉病理学的任务;病理学的范围 及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及学习方法。 2、熟悉疾病的概念、原因;疾病发展 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恶 性
碍
循
环
维持动脉血压
休克
环
恢复
死亡
大失血时的因果交替示意图
3、局部和整体
(1)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内眦静脉
上唇静脉 下唇静脉 面前静脉
危险三角区疖
局部的变化是受神 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同 时又通过神经和体液因 素而影响到全身,引起 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
颅内感染 败血症
病因→机体
(抵抗力弱)
形态结构改变
自稳失衡
功能代谢紊乱
症状、体征 行为异常 适应力下降
治疗、抗损伤 病因去除
→康复
病情加重
→死亡
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
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
康复 复正常。
疾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损伤性变化
病
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
的
消失,经 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
(一)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人体病理学
(1)尸体解剖(Autopsy) (2)活体组织检查:活检,临床上最常用
最可靠 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3) 细胞学检查:刮片、刷片等。
2、 实验病理学
(1) 动物实验 (Animal experiment) 利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探讨疾病的
发生发展及转归。 (2)组织和细胞培养
亚健康对人体危害极大,应注意克服不良 的生活习惯;调整好个人心态,适应瞬息万变 的社会;及时消除疲劳,积极运动,提高身体 健康素质;有针对性地选用保健食品。
贩卖“亚健康”
症状——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 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体征——指疾病时,客观检查的异常变化。 如肺部啰音、心脏杂音、肝大等。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是指一组表现为躯体症状,但是其发生、 发展、转归和预后等方面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疾病种类繁多。每一种疾病的 发展过程都有其自己的规律,但不 同的疾病却有一些共同规律。掌握 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 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可以 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 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整状态,而不 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事业 性强、群众关系良好。
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 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 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其表现形式: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人际交往~: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孤独感。
四、疾病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 的合成释 放
改变体液银 子的数量或 活性
损伤细胞 结构、功 能、代谢
自稳调节 紊乱
蛋白质、核酸 损坏
四、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分期
高潮
序曲
前奏
尾声
临床症状明显期
疾病
前驱期 潜伏期
转归期
(二)疾病的转归
去除病因→不患病 (抵抗力强)
至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 头痛,腹痛,比赛,恶心,呕吐。
体征
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 查出。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健康的定义: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health)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
若 的基损本伤动↑力,→两疾者病的恶强化弱决或定死疾亡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若抗损伤↑→病因去除,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恢
复正常,机体逐渐康复。
创伤
射线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微生物
化学解毒作用 致癌原
物理性屏障
凝血
致畸原
炎症
致热原
应激状态 异物
免疫反应
应激原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损伤与抗损伤这一矛盾的斗争过程。
2、因 果 交 替
(-) (+)
原始病因
进一步的改变
机体相应变化
继发另外的变化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 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
疾病中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常可形成恶性 循环,从而使疾病不断恶化,直到死亡。但如经 过恰当的治疗,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也可形成良 性循环,从而促进机体的康复。
在不同的疾病中以及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因 果交替的内容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能及早采取措施在疾病发展的某 一环节上打断因果转换和恶性循环,就可使疾病 朝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心输出量↓
(发病学原因)
(结果)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细胞缺氧
心收缩力↑
良 性 循
微循环障
(二)发病规律(Pathogenesis) 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
规律和共同机制。
3大规律 (Four laws) :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1、损伤与抗损伤(“敌人-对抗敌 人”)
(1)抗损伤反应:自稳态打乱---防御+调节---建 立新稳态 (2)矛盾的两个方面; (3)相互转化过程。
病因的分类
理化因素——无机和有机化学毒物、药物
“反应停”儿童(海豹 肢)
病因的分类
营养性因素 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 过剩
病因的分类
遗传性因素
基因突变 染色体异常
舟舟,知名指挥家,出生于1978的愚人节。 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
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一)概念
病理学 (pathology) 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 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 门医学基础学科。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结局转归
病理学的内容
总论:第2-5章 绪论:其他章节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基础学科+桥梁学科 2.临床诊治地位:疾病诊断的依据,具有 权威的诊断。“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3.医学科学研究地位。
❖ 心跳停止 ❖ 呼吸停止 ❖ 各种反射消失
对于医生个体而言,要完成从: 无情(针对实验室器物) 同情(针对救治现场痛苦) 敬畏、悲悯(针对人类苦难) 的精神境界“三级跳”
病理学基础
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
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角度不同
正常机体 患病机体 功能代谢 形 态
思考:
1.医生为什么局部切取小马的子宫颈组织? 2.病理检验诊断属于什么性质的诊断? 3.你了解医院病理科吗?
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 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 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绪论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和功能 改变的机制及其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 科。
用病生学来分析疾病的相关问题,以指 导和改进对疾病的诊治。
第三节 疾病概论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
健康与疾病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至今尚 无完整的定义,两者间缺乏明确的判断界限。
不生病就是健康吗?
(二)病理过程
在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 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如炎症、它们可以见 于不同疾病,一个疾病可包含几种病理过程。 因此病理过程本身不是一个疾病,不会独立存 在,而是疾病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