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表软组织肿块

浅表软组织肿块

浅表软组织肿块2009-01-29 19:46一、皮肤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cutaneouspapillomatosis)为皮肤的常见良性肿瘤。

主要由于原因不明的鳞状上皮增生,在皮肤表面形成乳头状突起。

肿瘤为单发或多发,表面常有角化。

易恶变为皮肤癌。

阴茎乳头状瘤极易癌变为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治疗以手术为主,连同基底部完全切除,亦可行冷冻或电切。

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

乳头状统非真性肿瘤,多由病毒所致。

表面是乳头向外突出,见多根细柱状突,其中轴见毛细血管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

有时可自行脱落。

老年性色素统多见于头额部近发际、暴露部位或躯干等处,高出皮面,黑色,斑块样,表面干燥、光滑或呈粗糙感。

基底平整,不向表皮下伸延。

如病变扩大或增高、破溃出血,则有恶变为基底细胞癌的可能。

但总的恶变率不高。

无恶变征象者,可予观察,亦可手术切除。

二、皮肤癌皮肤癌(dermoidcancer)是皮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头面部及下肢。

具有发展慢,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等特点。

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来源于皮肤或附件基底细胞,多见于老年人;以局部形成溃疡为主要表现,呈浸润性生长,发展缓慢,很少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

可伴色素增多,呈黑色,称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但其质地较硬,表面呈蜡状;破溃者呈鼠咬状溃疡边缘,易出血,有臭味。

好发于颜面及颈部,如鼻梁旁、眼睫等处,有时破坏颅骨而侵入颅内。

对放射线治疗敏感,也可行手术切除或术后辅以放疗。

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主要表现为具有感染征象的局部肿物,多见于成年男性,常发生于头颈、阴茎及四肢常暴露的部位。

早期即可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其也可能由慢性溃疡或窦道恶性变而来。

表面呈菜花状,边缘隆起不规则,底部不平,易出血,常伴感染致恶臭。

可有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

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

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时至少包括肿瘤外周围Zcm以上的正常组织,并需切除足够的深度。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时,应同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其对放疗亦敏感,但不易根治。

在下肢严重时伴骨髓浸润者,则常需截肢。

三、痣与黑色素瘤黑痣(melanoticnevus)又称色素痣,是由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色素斑块。

可分为:1.皮内痣(intradermalnevus)最为常见,呈局限性颗粒,亦可成片状,表面光滑。

痣细胞位于真皮层中,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没有活跃的痣细胞。

常有毛发生长(称毛痣),很少恶性变。

一般不需任何治疗。

2.交界痣(junctionalnevus)表面平坦,或稍高出表面,色素较深,一般无毛发生长。

多位于手掌、足底和外生殖器等部位。

位于眼睑上者又称闭合痣,较为少见。

痣细胞位于基底细胞层,向表皮下延伸。

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活跃的痣细胞。

该痣细胞易受局部外伤或感染等激惹后恶性变,故应及早作预防性切除。

3.混合痣(compoundnevus)皮内痣与交界痣同时存在,由于它没有标准形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当黑痣色素加深、增大,或有痉痒不适、疼痛时,可能为恶性变;如有破溃及出血,更高应提高警惕,应及时作完整切除。

经周围正常皮肤切除,送病理检查。

切忌作不完整切除或腐蚀治疗。

冷冻治疗虽可消除痣,但无病理诊断难以明确有无恶性变,故不宜推广。

黑色素瘤(melanoma)为源于黑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多由色素痣恶性变而来,亦可自然发生。

临床诊断应根据病变的外观及病变本身的近期变化来判断。

色素多少常与恶性程度无关。

但如色素沉着处出现刺痛或痒感时,应高度怀疑为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发展迅速,妊娠时发展更快。

确定诊断须进一步作组织学检查。

一旦明确诊断,目前最好的治疗是外科手术切除,包括大块切除及区域淋巴清扫。

切忌行切取活检,否则可迅即出现卫星结节及转移。

局麻切除时,不应将药液直接浸润在肿瘤处,应从四周封闭正常组织。

对较晚期或估计切除难达根治者,可进行免疫治疗或冷冻治疗,争取局部控制后再作手术治疗。

四、脂肪瘤脂肪瘤(lipoma)为最常见的体表良性肿瘤,来源于脂肪组织,由成熟的脂肪细胞集积而成。

好发于四肢、躯干。

常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大小不一,呈分叶状,边界清楚,质软,无压痛。

多为单发,生长缓慢。

深部脂肪瘤可能恶变,宜及时切除。

近年来采用吸脂术,在皮肤上作小切口,插入吸管,去除较大的脂肪瘤或局部过多脂肪,而几乎无瘢痕。

对小的脂肪瘤亦可采用微切口激光切除。

多发者瘤体常较小,直径约1~2cm,多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伴疼痛(称痛性脂肪瘤或多发性脂肪瘤),常需手术切除。

小的肿瘤如无症状,可不处理。

五、纤维瘤及瘤样纤维病变位于皮肤及皮下纤维组织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瘤体多不大,质硬,生长缓慢。

一般有以下几类:黄色纤维瘤(xanthofibroma)位于真皮层及皮下,多见于躯干、上臂近端。

常由不明的外伤或疹痒后小丘疹发展所致。

因伴有内出血、含铁血黄素,故可见褐黄色素,呈深咖啡色。

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呈浸润生长,易误为恶性。

直径一般在1cm以内,如增大应疑有纤维肉瘤变。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位于真皮层,突出体表,多见于躯干。

来源于皮肤真皮层,故表面皮肤光滑,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突于表面。

低度恶性,具假包膜。

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多次复发可使恶性率增高,并可出现血道转移。

对该类肿瘤应予以手术切除,并要求切除其周围足够的正常皮肤及深部相应筋膜。

带状纤维瘤(bandlikefibroma)位于腹壁,为腹肌外伤后或产后修复性纤维瘤,常夹有增生的横纹肌纤维。

虽非真性肿瘤,但无明显包膜,应完整切除。

六、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包括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可发生于神经末稍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

单发或多发,体积可以巨大。

手术切除可为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

神经鞘瘤(neurinoma)体表神经鞘瘤,可见于四肢神经干的分布部位。

中央型:源于神经干中央,故其包膜为神经纤维,肿瘤呈梭形。

手术切除时易切断神经,故应沿神经纵行方向切开包膜,仔细分离出肿瘤。

边缘型:源于神经边缘,神经索沿肿瘤侧面而行。

易手术摘除,较少损伤神经干。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其内可有脂肪、毛细血管等组织。

为多发性,常对称发病。

大多无症状,但也可伴明显疼痛。

皮肤常伴咖啡样色素沉着,肿块可如乳房状。

本病可伴有智力低下,或原因不明头痛、头晕,可有家族聚集倾向,这种情况称神经纤维瘤病。

另一类神经纤维瘤呈象皮样肿者,好发于头顶或臀部。

临床似法兰西帽或狮臀,肿瘤由致密的纤维成分组成。

其中有丰富的血管,可自行破溃出血。

在手术切面因血窦开放,渗血不易控制。

故手术时应从肿瘤外正常组织切入,或以微波针插入瘤内凝固止血。

创面太大时,需植皮修复。

七、血管瘤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胜肿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其次为内脏。

近年有人根据其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与稳定状况,将其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血管畸形(vascularmalforma-tion)。

按其结构可分为三类,临床过程和预后各不相同。

(一)毛细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

其病理基础是幼稚的毛细血管变性,代之以纤维及脂肪组织。

大多数为错构瘤,一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

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

早期瘤体较小时容易治疗,施行手术切除或以激光、液氮冷冻治疗,效果均良好。

瘤体增大时,仍可用手术或冷冻治疗,但易留有瘫痕。

亦可用32磷敷贴或X线照射,使毛细血管栓塞,瘤体萎缩。

个别生长范围较广的毛细血管瘤,可试用泼尼松治疗,可能限制其扩展。

但用药过程中必须防治感染。

近年有人尝试采用干扰素抑制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和血管生成来治疗复杂血管瘤,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二)海绵状血管瘤(angiocavernoma)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

常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多生长在皮下组织,也可在肌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

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

肿块质地柔软而有弹性,边界欠清,具有压缩性,体位试验阳性,内可触及钙化结节、或伴触痛(局部血栓形成)。

肌海绵状血管瘤常使该肌肥大、下垂,多发生于股四头肌,久站或多行走时下肢有发胀感。

治疗应及早施行血管瘤切除术,以免增长范围过大,影响功能且增加治疗上的困难。

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治疗很困难,手术切除不易彻底,易复发。

因此,对于较大或估计较深的血管瘤,术前须充分估计病变范围,必要时可行术前血管造影、超声及MRI检查。

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量彻底切除血管瘤组织。

非手术治疗包括在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40%尿素等),或动脉插管注射尿素、平阳霉素等。

对于症状及外观影响不明显的稳定血管瘤,亦可随访观察。

(三)蔓状血管瘤(racemosumhemangioma)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面颈部及四肢,少数病人有外伤史。

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

多系海绵状血管瘤等稳定的血管畸形合并动静脉瘘所致。

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内,还常侵入骨组织,范围较大者,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

血管瘤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

有的可听到血管杂音,有的可触到硬结(为血栓和血管周围炎所致)。

妊娠期有加速发展的倾向。

肿瘤在下肢者,皮肤可因营养障碍而变薄、着色.甚至破溃出血。

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

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

治疗应争取手术切除。

术前利用DSA设备行血管造影检查,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设计好手术方案。

必须充分作好准备,包括准备术中大量输血等。

经导管介入栓塞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也可作为复杂病例分期手术的治疗措施。

八、囊性肿瘤与囊肿皮样囊肿(dermoidcyst)为囊性畸胎瘤,是由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

常见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好发于幼儿或青春期,生长缓慢。

囊肿呈圆球状,不易推动,柔软而有波动感,但有时较坚实。

手术摘除为有效治疗、稍不彻底极易复发。

浅表者好发于眉梢或颅骨骨缝处,可与颅内交通呈哑铃状。

手术摘除前应有充分估计和准备。

皮脂囊肿(sebumcyst)非真性肿瘤,亦名粉瘤或粉刺,为皮脂腺排泄受阻所形成的储留性囊肿。

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头面及背部。

有时表面可见皮脂腺开口受阻塞的小黑点。

囊内为皮脂与表皮角化物集聚的油脂样豆渣物,易继发感染伴奇臭。

应控制感染后予手术切除。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亦称上皮样囊肿。

相关主题